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3)2018/01/32 卷下第八十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3)2018/02/01
卷下第八十章/臺灣商務(初版)

------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來,這是《老子》的政治哲學。

任何哲學,道家也一樣,不管一開始是從那一個面向入手,例如道家看重「人生的某種無奈處境」,最後也不可避及的要談及:他人、社會與政治。

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邏輯。

你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大思想家是如何來論證的,你願意多想一下,想一下而已啦,都會對你有莫大助益。

思考,是重要的修行法門,用傳統的術語,這是止、觀法門中的「觀法」。亦即,透過思考,不是你可以「想得更多更好」這 樣而已。

思考,如同學藝術,如同學聽古典音樂,都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踐會有過過程,走過這種過程,會對整體生命產生一種「質的」提升。

日常生活一點的說:就是會有氣質!

***

寡欲、靜心、無為…,等等這樣道家的人生段練的方法,最後所指向的是:
收起你的「改變別人」的「好意」,讓別人活出自己。

看起來簡單,往往最難!

最後這如果討論到政治層面就是:小國寡民。
這樣的一種政治模式的烏托邦。

那種日子,如何過: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哈,你不會想回到那種日子的,我也不會。真的。

但,這裡面似乎又有一種吸引力,一種會喚起我們對「人要如何活」的一種莫名的想像。

這裡所指出的是一種有趣的根本追問:
是人要「為社會而活」,
還是社會是「要為人的存在」而被建設!

來吧,你,你,你,這麼拼,是為了讓你活得「更像人」,還是要更像一位「有掌聲的社會人」?

那,活得像人的那種日子可能會如何: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你的內心深處有某種悸動嗎?

回到那種原始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在未來的歷史中,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可以在有好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但又最大可能的接近那種「感覺」的「過日子」的可能性呢?

亦即,人就是好好只為自己最好可能潛力的發展而活呢?在最過程之中,所受到的社會性壓迫是最少的呢?

我喜歡阿多諾T. W. Adorno,因為,這是他一直在思考和發問的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