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80)2018/04/19 卷上第一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80)2018/04/19
卷上第一章/臺灣商務(初版)-end-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

這一章節,我不想解釋了。因為,不管你怎麼解釋,是無益的。

認真講,看起來就是文字遊戲啦。

如果真的有意義,
那就是,
人,這種動物,除了所謂的自由意志、理性和反思和自我思考之外,
還有某種「更多」。

這更多就是「超越」,
就是從你身上可看到,從你身上會發生作用,
但如何作用,
卻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
而你要去「貼近」它 才有用。

說貼切,是指你要去「動作」,去實踐,
只有如此,
老子一書中的道的作用,
你才能感受。
它 所說的道理,才能真正被理解。

只有會游泳的人,
說游泳對你有什麼用 ,
說要怎麼改變某種身體姿勢才能游的更好,
你才能真正的感受。

純理性思維推理,無法真正被理解,總是隔了一層。你也不會相信。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因為不斷的自我實踐,就會不斷的自我超越,不會停止的。

不會停止的自我超越,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是眾妙之門。

***
《老子》一書講完了。

首先感謝那些讓《老子》讀書會成形的畢業同學,
因為講了,所以也就順勢寫了。

教學相長。

我在這過程中,學到的,成長的,改變的。只有我自己知道。

要把《老子》講到自己可以聽懂,那倒是成為我苦讀現象學的基本動力。

佛家語:功不唐捐。

每天看個一句 都好,幾年後,耐著性子,你的生命就會轉。

經典的作用都是如此,耐著性子讀,它 一定會改變你。

但這世界,人最怕改變自己。
因為,他們喊了太多口號了,一改變自己,就沒有口號帶來的「光亮」的。

老子,是很棒的一本,保證一定,可以改變你的書,只要你耐著性子讀下去。
一天一天的讀 下去。

這是經典作用的運作模式。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9)2018/04/18 卷上第二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9)2018/04/18
卷上第二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這一章節,很經典。
如果感受得到老子談的道理的人,這一章往往是啟蒙性的威力;
如果看不懂愛罵老子的人,這一章也是常被用來嘲笑老子的章句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是相對的,老子說,把相對的搞成絕對的意識形態,是人類最大的「自我傷害」能力,所以是最「可惡的」。

但,把相對的價值,搞成絕對的,卻是人類文明中常見的事態,更慘的是,一般人也是如此的喜歡絕對的,不變的東東。
所以大家才會拼命的把自己喜歡東東,用盡各種意識形態來美化,
說那些是普世價值。

但為什麼是普世價值呢?如何認定?誰來界定?
保證沒有人回答出來。

只有回答不出來東東,才會是被拿來當作普世價值的東東。
只要是去界定普世價值,就是可以讓人操作的過程。

老子,很早就看穿這種人類文明的把戲!

以下都是同樣的舉例: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有長,短才能有意義。
有高,低之所以有意義才能被理解。
意義之以能被理解,本來就是在「相對狀態下」才有可能。
沒辦法,這是人類理解上的限制。

但我們喜歡說,某種「高」是絕對的,某種「好」是絕對的。

那才是天下最大的謊言吧!

「絕對的」高和好,根本無法被人類理解為某種「有意義」的內容!
那是人類理解能力所無法達成的。

老子,很難讀懂吧。因為它挑戰你的某種「認識上的自我欺騙」。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從,人自我本身中去探求價值,而不是把外在的某種價值套在人當中。

既不去「享用」「操作」普世價值,
自然從自身做起,
所以,
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人,如果身上真的有這種作用存在,
自能感人,
那是真正價值的彰顯方式!

道成肉身。

就是這種人之作用的比喻詞。

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8)2018/04/17 卷上第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8)2018/04/17
卷上第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這是老子修行「行法」的某種總結性的論說。

要能體道,心要「虛一靜」,亦即,心要在特定的感受状態下,才能對老子所說的道理有所體會。

基本上,傳統經典本來就強調,要對某種特定的原理體悟,人是要在特定的自我修為狀態,或是特定的「氣質」狀態才有可能。

正如同佛學會強調,某種理解只有在禪定的狀態下才有可能一樣。

從一種學術派別的立場而言,去論述如何達到可以理解 「道家」之理的心靈狀態,
其方法是要被說明的。
這裡就是實踐方法論的一種描述形的說法,即修行。


不尚賢,使民不爭;」

生命要簡單才能虛一靜,
要簡單,就不要去爭。
不要去爭,就不要給誘惑。
名利是最大的誘惑。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同樣的,
你想追某物的欲望,如果降到最低,
才有可能進入虛一靜。

王淮案:
一切可欲者皆不執著,則意不迷而心不亂矣。p16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站在一種教育的高度,
那麼帶領修行的老師,
要讓學生心靈簡單,不要讓心靈紛亂。

因之,用邏輯推演而言,
如果要讓最大多數的人都可能是虛一靜以體道,
那麼方法就是: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再提醒一次,
生命要進入特定的心靈狀態,才能對「道」的運作有所感受;
那不是單純用「理解推解」可以完全理解的。
所以,古典都要談修行,要談方法,
只有用方法才能進入特定心靈狀態,
才能去領悟那種真理。

這也不難理解,
沒有在「水中」你不能可能學會游泳。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7)2018/04/16 卷上第四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7)2018/04/16
卷上第四章/臺灣商務(初版)

------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

這一章,是對「道體」的直接描述。

道體不是人在一般狀況下就可以直接體會理解清楚的,
而是要經某種「態度的轉移」,
借用胡賽爾的說法是從自然態度轉到哲學態度,
或是經過某種身體力行式的理解能力,即修行,
那麼,
其實,就真的很難用語言直接說明清楚。

都是用比喻的而已。

重點是,那種比喻,是要我們去理解 什麼?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就是一種本體論的說法,
也就是說,
道是一切的基礎。

既是一切的基礎,
那麼,
我們就應去理解、學習,道的作用和模式,來成為我們在世界做人處事歷事的某種「參考原則」。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但如何去理解 呢?

道體,不是某種外在的既存物,好像石頭一樣,可以讓你去研究的。
而是,
你本身就是道體存在的證明。
如果你願意去修行,那麼道的作用和模式以及效果,就會從你的個人的存在特色而被證明。
用我的話來說,是一種有效果的氣質修為。

因為是在你身上才能證明,而不是外在的既存物,所以是「湛兮似或存」。

似或存啊!

但如何讓道體在你身上駐存呢?
你個人的修為方向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就是,無,就是放下自己是「真理中心的」那種想像。
你只是真理的追尋者,永遠的。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本源中的本源。

再來,你相信嗎?

哈哈,千萬不要急著說相信。
我們很多人都走過的。

只有你自己願意改變自己,
調整主觀(我)適應客觀(道),
然後感受到自己變化的那種力道,
才有相信的可能。

真的。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6)2018/04/13 卷上第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6)2018/04/13
卷上第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這句很有名,爭議也很多。

如果你不要就字眼的「情感函義」去做一般的道德價值判斷,這一點也不難解釋。

這是《老子》一書,用來形容「道」運作的客觀性,道必然產生應有作用的「不以人的意志 為轉移」之特性。

如果一般而言,水加溫到100度c就會沸騰,那麼這一現象就是: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如果一般而言,在水沸騰時,你把手伸到水裡面去,你的手一定會被煮熟,這是非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的,這就是: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道」的現象呈現,就在這世界裡面,沒有什麼玄妙難解的怪事,
例如修行之後,所以你的皮膚就變成藍色的。
沒有,不會的。

生命的變化,因跟著道而來的變化,
正如同,秋 天來了,所以葉子就會變化一樣。

人,是在道中,跟著變化。所以,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春天來了,只要你不去拔草,草一定長的綠成不樣像。但,春天 不就應如此嗎?

人只要跟著生命的自我變化之動能而來變化,自然就會美、就會有氣質,就會動人。
不要用人為的方法去強迫自己面對「外面給的意識形態」,你活得愈自在,愈不用心的讓自己自在,改變自己的力道就愈強。

王淮案:
動而愈出者,喻萬物之生生不已也。p26

草的綠不綠,跟你對著草說了什麼:無關。
所以,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018年4月11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5)2018/04/12 卷上第六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5)2018/04/12
卷上第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這是對「道」的形而上的、先驗性質之描述。

在我們目前時代,用描述的方式要人家去相信「形而上 」「先驗」的XX,
是很難被接受的。

即使是現代學術也是一 樣,例如談先驗超越性、共在性的現象學,也是如此之學術情勢。

只能說,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但老子的所談的,基本上在你的人生體驗中,是會出現的。
因為,人本來就是先驗的形而上主體,所以人才會有變化;
而大理石(物)是不會有變化的。

人會變化,所以歷史會變化;
你可以在歷史或人的變化中,看到老子所談的那種不以人之意志 為 轉移的形而上力道之影響。

如果你有感受,你就會信。

如是你是會反觀生命成長的人,願意花一點時間,安靜的自我反思自我觀照的人,
你就有可能會對老子有感,機會很大的。

所以,這一本書,從古流傳到今。

但如果你是很忙,
忙著去「扭轉」外面的世界而完全沒有時間去「看看 自己」的人,
不管是所忙的是多偉大的口 號,
那和老子無緣。

王淮案:
所以喻道之虛無恬淡,變化不測。p28

人是變化不測的,
同學,
要相信你是可以考研究所的。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4)2018/04/11 卷上第七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4)2018/04/11
卷上第七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

老子一書中的原理,在文字的描述下,往往呈現出一種邏輯矛盾的論述樣態。
但,邏輯矛盾,並不代表無法理解,而是反而證明,邏輯不是人唯一能有的理解方式。

那是「辨證式」的理解。一種反方向式的,不合 邏輯式的論述方式,但卻指出了一種人世間的「真理」。

例如,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想像達到自己「自私」想法的目的嗎?
那麼,首先你就要「不自私」的去思考和設想,「不自私」的去行動,那麼最後你的「自私之目的」就一定會達到。

這是一種反方向的,非邏輯式的論述,是辨證。
但,人世間,多的是這種例證,這才是人世間運作的方式。

同樣的,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反方向運作方式。

於是,第一句是總結式的提示語: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老子一書,若你要能讀得順利,理論上,歷史類的書你是要多讀的。
因為歷史有很多例子,其運作方式和結果,都能給老子一書的道理作證。

從歷史例中,你相信了,你才能相信在人之上的一種形而上的「原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而且是和人的邏輯相反的。
例如,吃虧就佔便宜。

感受到了這種形而上的威力,人才會想去限制自己,
你才會想去「調整主觀適應客觀」(王淮上課語)。

你才會找到一種人世界立身處世運作上可思考的真正模式。

王淮案:
老子此處所言者,實為一種理性的詭譎,所表現者,實為一種辯證式的智慧。p32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3)2018/04/10 卷上第八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3)2018/04/10
卷上第八章/臺灣商務(初版)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

這是老子談道家修行原則的一些描述。

道家的描述,往往是藉由大自然的一些常見元素特徵,
來說明,
人,這種動物,如果想要修行,
那麼構思的原則、心態的調整以及行為的方法,
可以由描述的大自然事項,
來進行思考。

第一句 ,很有名的。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你可以背下來,
如果你不知為什麼對改變自己有某種歡喜心,
對於修行這兩字有一種與生俱來親熟感,
那麼,
這句 你可以當咒語來背,
三不五時提醒自己一下。

很不容易做到,
往往失敗一百次,才有一次做到,
而且是在你經常提醒自己的狀況下。

但,如果有一二次經驗,
其實那就不得了了。

因為,
你會相信,原來人的很多「習氣」是可以調整的,
自己的變化是真的發生的,
原來,經典 講的,真的是古人改變自己的心得和歷程。

學會改變自己,
其實是不要讓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以最大可能的力道來干預自己。

當你大四看你大一,你會覺得自己大一很不成熟,很好笑,很好騙。
於是你很清楚,障礙自己最大的是「自己」。
因為,你那時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不需要改變的人」。

改變自己,是讓自己有彈性,可以欣賞「更高檔次」的人生姿態。

於是,人的舉手投足,就有可能: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動善時。

這些都是指,你可以去「體會出來而改變自己的那個美好的自己之可能」。

美好的自己,不是來自己,而是來自己願意改變自己面向更好的自己。

最後,
你就有可能做到: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談何容易?

王淮:「不爭之德」者,無心而自然。p38

無心,是一種心,一種更成熟的心。

2018年4月8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2)2018/04/09 卷上第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2)2018/04/09
卷上第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

這是老子一書從人世間的經驗中,所總結出來的道理、原則、結構。
這道理是對「人世界」有效果的。而且是客觀性的有效。

除非你能不涉入那個結構,
只要一涉入,
你就會在那結構中走到底而無法脫離。

修行,才能讓你不涉入那結構!
「功遂身退天之道」,就是那修行之方向。

這道理是什麼樣的一種內容呢?
一、人世間的經驗現象是「流動的」,而且會往「物極必反」的方向流動。
二、這道理雖是在描述經驗界的流動原則,但這也是人的「心靈原則」。人世界是由人所組成的。人世界的現象恰恰是人的心靈運動結構。

水滿了就會倒出來。就是如此。
人也是。覺得你內心滿了,那任何知識和建議,都一定會被你自己倒出來。

河上公:持滿必傾,不如止也。

「止」,那是一種智慧和德性,才能讓你不會涉入那「反方向」運動的結構。

但如何可能呢?

不去「止」是人性的基本衝動啊。不是嗎?
有什麼人不是想要更多的已有呢?

拿了九十分了,你難道不是想要拿九十九分嗎?

退,談何容易呢?
心裡難熬啊!一口氣放不一啊!
所以,老子所看出的那個結構,才一直有效啊。

你沒有某種對自己的約束,對自己的修行要求,
基本上你是看不到,退與止,所能產生的好處。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這三個是同樣結構的人世間現象。

王淮案:
然則天道自然,固絲毫不爽。p40

如果你不相信,在你的自然生活態度之上,有一種形而上的結構是有影響力的。
那就是一定會走入那結構所為你設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