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3)2018/01/32 卷下第八十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3)2018/02/01
卷下第八十章/臺灣商務(初版)

------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來,這是《老子》的政治哲學。

任何哲學,道家也一樣,不管一開始是從那一個面向入手,例如道家看重「人生的某種無奈處境」,最後也不可避及的要談及:他人、社會與政治。

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邏輯。

你喜不喜歡?是一回事。大思想家是如何來論證的,你願意多想一下,想一下而已啦,都會對你有莫大助益。

思考,是重要的修行法門,用傳統的術語,這是止、觀法門中的「觀法」。亦即,透過思考,不是你可以「想得更多更好」這 樣而已。

思考,如同學藝術,如同學聽古典音樂,都是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踐會有過過程,走過這種過程,會對整體生命產生一種「質的」提升。

日常生活一點的說:就是會有氣質!

***

寡欲、靜心、無為…,等等這樣道家的人生段練的方法,最後所指向的是:
收起你的「改變別人」的「好意」,讓別人活出自己。

看起來簡單,往往最難!

最後這如果討論到政治層面就是:小國寡民。
這樣的一種政治模式的烏托邦。

那種日子,如何過: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哈,你不會想回到那種日子的,我也不會。真的。

但,這裡面似乎又有一種吸引力,一種會喚起我們對「人要如何活」的一種莫名的想像。

這裡所指出的是一種有趣的根本追問:
是人要「為社會而活」,
還是社會是「要為人的存在」而被建設!

來吧,你,你,你,這麼拼,是為了讓你活得「更像人」,還是要更像一位「有掌聲的社會人」?

那,活得像人的那種日子可能會如何: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你的內心深處有某種悸動嗎?

回到那種原始生活是不可能的,但在未來的歷史中,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可以在有好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但又最大可能的接近那種「感覺」的「過日子」的可能性呢?

亦即,人就是好好只為自己最好可能潛力的發展而活呢?在最過程之中,所受到的社會性壓迫是最少的呢?

我喜歡阿多諾T. W. Adorno,因為,這是他一直在思考和發問的主題。


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2)2018/01/31 卷下第七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2)2018/01/31
卷下第七十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這章,從道家的觀點,談「人性」的結構。

人性,有某些結構,亦即,人會被那些人性的特質(結構)所牽制,往往化不開。
為人處世要去避掉那些人性深沈處的「陰暗面」。

我欣賞道家,一部分的原因在此,道家完全深刻的感受到人性深刻面的「隂暗」,
知道要去勉力「克服」人性隂暗的無力感。
所以,對人有無比的「感同身受的」寬容。

人就是人,人逃不掉的, 往往真的很難逃得掉。
除了,寬容,還能有什麼能做的呢?

怨,就是一種人性的典型結構,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是嗎?
人不是往如此嗎?

與其要求人去克服那些「餘怨」,
你自己做得到嗎?

所以,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這是指,最好的方法是不要人有怨,
而不是去「和怨」。

如何可能在人世間,不會讓人產生怨?

無心。這是道家修行為人處世的標的。

無心是什麼意思,如何做呢?

王淮案:
言聖人之應世接物,既不有為多事,故無所求責於人,此清靜自然之道,莊子所謂「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者,是也。誠如此,則怨將從何而生乎。p292.

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善人是指,無心而行之人。

理論論述是無法化人之怨心的,不是嗎?
要嗎是無心,要嗎是懺悔。

但這兩者,難。 所以天下多怨。理論愈多,怨心愈大!


2018年1月29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1)2018/01/30 卷下第七十八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1)2018/01/30
卷下第七十八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

來,這一章 有很多名句。要也好,不要也好,先背下來吧。
讓這些句子沈到你的意識中去,可能,有那一天,它會冒出來的跟你說:是的,就是這樣。

在傳統的語言表達中,這稱之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你其實是有這種經驗的!

***

這章,從之前舉例,到了一種結論式的收尾。

「水」,是道家在論述其「原理」時,最愛使用的「經驗現象」。因為水在經驗現象的「表現」,更如同「道」在人生中的作用及呈現。

水,最柔,但,它又是最強。對吊詭的辨證語言。但,人生實相如此。

所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當然,這不是一般自然狀況下人的日常意識所願意「認真」相信者: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做不到!對,做不來。

我們每天都在想計謀要去「強」別人,因為這樣很爽。
你不願意去「弱」自己,因為這很難過。

所以,「正言若反」。也就是「道」言逆耳。

來,有機會時,退一步看 看,看看退一步,你得到的是不是更多!

王淮案:
柔弱勝剛強為老子所一貫宣示之真理,此特以「水」明「柔弱」之用。p288

在政治權力上亦然。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王淮案:
受國之「垢」與「不祥」,皆以喻侯王之謙沖自牧。p290

一位想得權力者,在主觀心態上,能不能是把權力當作是「垢」,是「不祥」,而又不得不然的接受呢?
這很笑吧。但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不被權力挷架了。

這句很重。如果你有心於政治的話,多看幾下。
因為有權力之後,你只會相信自己。你只會相信權力。

我從歷史中讀來的感覺!


2018年1月28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0)2018/01/29 卷下第七十七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0)2018/01/29
卷下第七十七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

慢慢的,如果你跟著我寫的一直看下來,你累積了一定的道家的背景知識,
那麼,當讀著一些老子中的句子,
有時,句子就會「自動」地在你的腦中「思考」了起來。

對,是「意義」在你腦中「自動思考起」,而不是你去思考意義。

沒關係,慢慢去感受那過程,是不是更接近我描述的「感覺過程」。

***

天的道,和人的道,有什麼不同呢?
用一種更現代的現象學學術語言,是:
天 之道是,
如果人生有著一種超越性存在的「核心」,
那種核心是提供人之所以會有「意義感覺」的基礎層,
那麼,人之道是:
你如何能夠滿足欲望的各種計畫。

所以,老子如是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天爺,讓這世界更趨於平等,
而,
人的一般作為是相反的,
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更多更好,如果這過程要踏著別人。

願意追求生命存在之意義者,是採用老天爺的人生態度。
這是一種「心態」的狀況。

先把話說在前面,你不會馬上就有的,一般人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要擔心,不用怕。

如果你對那句子是有感覺的,那麼,你要去找到「自我段練」的方法。用傳統術語,即修行。

那麼,天之道的運作方法會是如何呢?老子舉例: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像射箭一樣,太高了往下調,太 低了,往上拉。

王淮案:
「弓」必調適而後可用;…「道」必調和而後有用。p286

正因為是這種運作模式,所以修道家心法者,自己本身就要如此的去要求自己,所以: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自己是不可以站在高處的。但如何可能做得到?

這很難的,所以是要在生命的閱歷中,不斷的去試看看,看到那種修正自己後的「效果」,你才能走入道家的修行之路。


2018/04/19
影音講演: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9)2018/01/26 卷下第七十六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9)2018/01/26
卷下第七十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

柔弱、守樸、少欲,等等這些「道家」的,要人去「做看看」的道理,本來就和一般人世間的自然態度,非常的不同。

基本上,初接觸,你不會相信。

但,道家的道理,如果沒有什麼真正的作用,不會一個世代又 一個世代的,被傳了下來。

世局變了又變,但這道理依然不斷的被人去實踐,依然有人要去講述…

來,
因為和一般世間的自然態度不同,所以老子這章節就開始舉例。

這是一種比喻,要你去聯想,要你透過這個例子,「轉個身、換個視角」地去想想,在人生中,是否也有著類似的生命結構或現象。

這不是什麼自然科學般的定理。這是一種要你透過例子去感受「言外之意」的表達方式。
所謂,以指指月,在月不在指。
你千萬不要,以指指月,見指忘月。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所以,柔弱是有好處的,是有作用的,是有效果的。你能不能享用這種道理呢?

王淮案:
「柔弱」之理,既為「生」之一種特性,亦為「生」之一種手段。 283-284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喜歡「做事」的同學,你一定會碰到人世間的各種「鬥爭」,這個心法,你去試看看。
你會有心得的。
告訴你,去讀歷史,大成功者,大概都是這招。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所以,女性會有女性的那種特有的「溫柔」之力量,那種力量也是一種很強大的力量。

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8)2018/01/25 卷下第七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8)2018/01/25
卷下第七十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

都說老子無為,消極,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你看,這連續幾章下來,談的都是政治,而且是活生生的政治,很直接的「超有為」呢?

但,去處理政治的方法呢?就是「道家」的方法。簡單的一句話,最少的去「操作」百姓!

人,是活的,人自然會活出他自己。

人如果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在位者要人民活出在位者想要 的那種樣子!

沒有人有能力活出別人的樣子,也沒有辦法。

所以,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這你看得懂。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一但政位者想要東搞西搞各種偉大的項目,
那麼「事多則難治」。p280

吳澄曰:
「上有為以智術御其下,下亦以姦砟欺其上,故難治也」。
這不是活生生的眼前事嗎?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是嗎?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人君如果想要過得很好,那麼百姓的一定過不好。
這很簡單的。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白話的講,不要想把自己搞得過得很華麗,這樣的事,是比「過得好」更重要的事。

王淮案:
從主觀方面講:在上者緃情享樂以厚養其生,則足以盲爽發狂,而自戕其生,以速其死。p282

說實在的,讀歷史多了,會忍不住想講:
如果個人沒有少欲無心的修為,
一個人有權力後,都不可能不會去「弘揚」他自己的想法。
不管他沒權力時是多麼的謙卑。

災難,往往從這裡開始。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7)2018/01/24 卷下第七十四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7)2018/01/24
卷下第七十四章/臺灣商務(初版)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夫司殺者,是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

這段句子,常見。尤其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基本上,這是從道家的「道」之觀點來看,權力的運作關係與作用。

權力,依克勞塞維茲的說法,就是使別人臣服於你的意志。而往往要有一些「威勢」才能如此。

總有一天,威勢會失去作用,當人們已經苦得無所謂時。

相信權力,就是要相信威勢;
沒有人想活在被威勢當中,
所以如果威勢要存在,就要不斷的想出「方法」,讓人們感受到是有「威勢」在的,
這方法就是「奇者」。

為什麼是「奇者」呢?因為很多方法做久了就麻痺了,所以要不斷的創出的方法、說法和口號。

王淮案:
一旦民不畏死,則權威無意義,而形法無效用矣。p278

「有司」,指有權力者。

人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來下決斷啦,雖然表面上總會說這是諸如天意民意之類的。
這是「代大匠斵」。
也就是說,自以為自己是「超勵害」的化身。

人就是人,不是上帝,所以,把自己當上帝,「希有不傷手矣」。

呂吉甫:
刑戮有出於好惡,而不用於天討,則是代司殺者殺也」。p278

所以,人是有限的存在!

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6)2018/01/23 卷下第七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6)2018/01/23
卷下第七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

「天網恢恢,踈而不失。」這句很有名,老子出來的。你相信嗎?

沒關係,擺在心裡吧。

我個人是很相信的,而且是一直是個人的座右銘。尤其是在人生受到打擊、屈辱和被踩在腳下時。

都會的,同學,都會的,你一定會碰到的。

希望你不要這樣去對別人做!但如果別人對你如此,就相信這句話吧。

但前題,你要對得起自己啊。可不要當賊喊抓賊。

既使如此,也要不斷的提斯自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呂吉甫:「勇於敢者也,則死之徒是已」。p273
王淮:勇於敢,即好強與好勝之意。p274

「是以聖人猶難之。」
王淮:
此聖人所以踟躕從事,而深以剛強為戒也。…「難之」者,勇於不敢之謂也。p275

是的。要去「不敢」是更需要勇氣的。
正如同要去安靜而穩定自己的讀書,是「更難的」。
同學!

「不敢」是有效果的,如果你做得到。
如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


2018年1月21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5)2018/01/22 卷下第七十二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5)2018/01/22
卷下第七十二章/臺灣商務(初版)

------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

這是老子用人世間的各種經驗現象,不斷的來說明道家的「道」之原理,在現實世界中所一定會起的「作用與效果」。

這裡值得再強調一次,道家,
或說老子,
所談的「原理」,是一定必然會有效果效應的。這是「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如果我們做不到,至少會能夠去「避掉」。

永遠注意,「反方向」的現象,永遠注意,柔弱、處卑、無欲、無為、不爭、不迎,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處境」,最後會必然導至的力量和勢力。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王淮:
在上為君者之「苛政」與「暴政」…下之人民忍無可忍時所可能暴發之「革命」與「造反」。p271

「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不要用政治力意識形態,
讓人民生活的不太爽,討厭現在的生活。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老百姓不討厭現在的生活情境,自然就不會討厭政府,於是「天下樂推而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很難,對不對。

因為,要「自知」、要「自愛」,是最難的。

相反的,要看到自己「比人家知道多的地方」,要看到自己「比人家想得更高的地方」,
這樣的事情,容易的有如吃草莓蛋糕。

道家就是不斷的在提醒這些!要不自見,要不自貴,不是理智理解之事,理解完了沒有什麼用的。
那是,修行之事,要用盡方法讓自己安靜下來。

王淮:
無心,則必「不自見」;無我,則必「不自貴」。

注意,那個「必」字。

無心、無我,如果很難了解,那也可以說是,讓別人活出他自己。



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4)2018/01/19 卷下第七十一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4)2018/01/19
卷下第七十一章/臺灣商務(初版)

------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讀古書,看看古人對我們的提示,往往會讓我們不斷向外衝撞的「活著狀態」,有了一點,重新再鬆動轉向之可能性。

並不是說,就不要向外看。
而是,當你自己「穩下來」後,向外看才不會昏了頭!

而事實上,一般自然狀態下,向外看,容易,那是人的基本意識運作結構,
用胡賽爾的說法,意識的運作是「意向性」的方式,是一定會「向外」形成追逐的態勢。

向外看,輕鬆簡單的有如吃「草莓蛋糕」。

所以,向內看,難。

難,所以是修行。用胡賽爾的術語,是「自我扭轉」。

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我的知無!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王淮案: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言能知所不知,乃是上等之真智,庶幾吾免「無知」之病,「不知」而強以為「知」,則適足以為「病」耳。p270

其實,真切感受到自己的「知識的有限性」,人才能對「無知」有感,才能真正的「平等的」對人。

否則,道德、理想、熱血,只是另一種控制別人的高級方法而已。因為一旦自認為是「道德、理想、熱血」的人,就立馬是「站在人之上」的人。不是嗎?
這是一體兩面的!是無法割離的「共存」。

你,有感覺過自己的「無知」嗎?

當然沒有 ,「道德、理想、熱血」是你對別人「贏回來」的 「最好用的」方法,你怎麼可能放下。放不下,注定永遠不會和「別人平等」。
那,別人會想和你平等嗎?

嗯,你只是不喜歡讀書而已,「無知」的都是別 人。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3)2018/01/18 卷下第七十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3)2018/01/18
卷下第七十章/臺灣商務(初版)

------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先講這一句。我直抄王老師的句子,講的太好了。

王淮案:
此雖無其理,而常有其事。聖人之於天道,命也。君子居易以俟命,故遯世無悶,此聖人所以被竭懷玉也。 p268

這句,就先放在心裡吧。那一天,你有如此的感想出來,恭喜你。層次到了!

好,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這種話大家都在講,那麼《老子》也如此說,其論證的方式為何?
可不要說,去爬喜馬拉雅山,是甚易知甚易行!

來,為什麼甚易知甚易行:
王淮案:
「無心(人心)無為(人為),不以人滅天,則清靜自然,當下即是,豈有難哉?」p267

不是嗎!「無 為」說,還不簡單嗎?就不要有心的想去強制什麼,就好。這還不簡單!

難難難難難!五個燈的難。
人生的難,就難在,你幾幾乎乎 無法不去用你認為「對的」想法去強迫別人也跟著做!

但,好笑的是,就人生的經驗來看,
那種愈是強迫別人去做對的事的人,百分之一百,絕對會反抗「別人認為是對的事」。

人生,人性,人,難在,不願意錯過一絲絲 可以享受「我是對的」的那種道德快感!
所以「莫能行」,行什麼,「讓別人去做出他自己!」

王弼:
「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p267

人,總有所迷戀的,我也一樣,或躁欲或榮利或感情或酒色財氣。所以,做不到!

什麼,你說你不一樣,你是為宇宙、為地球,為國家,為社會,為別人。
哇,好大的「名器」!

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2)2018/01/17 卷下第六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2)2018/01/17
卷下第六十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於是,哀兵必勝,這句成語,來自這裡。

「輕敵」,這是用來描寫非道行狀況下的某種心理狀態,用兵陣這種現象來說明。

蘇子由:
「輕敵則輕戰,輕戰則輕殺人,喪其所以為慈矣」。

輕敵,不是對敵人自大而已,而久了之後對整個人格所產生的「影響」:輕殺人。

老子所談的,往往是某種「心理狀態」,久了之後在人格形成習氣之後,最後所導致的你想像不到的「後果」。

讀老子,在於這裡。在於能看到某些後果嚴重的先兆。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王淮案:
所以喻用兵之必以無心為本,以不爭為貴也。p266

無心,不爭,是道家「心法」。

擺在心裡看看吧,你不會相信的。但,有一天,你有可能會「懂」了。

要先有東西擺在心裡,不管你信不信,要先有東西擺在心裡,有一天你的人生經歷夠了,有一天你忽然和心中的那句話相應了,它就會跳出來。
你就懂了。

這和我常講的讀書的原理是一樣的,要先有「背景知識」,你才有能力去懂。

老子,年紀不到經驗不夠,很難懂。
你反正你就讀著就擺在心裡,當「潛意識層」,
有一天 ,它浮上來了,
你的層次就改變了。

讀經典,要如此。

「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都是不斷的重覆我們在個人主觀心態上要去調整的方向,在人生的踐履上,可以去採取的方式。

一直說一直說,因為,那是「很難的」。你不去嘲笑,算是很不錯了。

但,調整自己了,效果就出來了。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1)2018/01/16 卷下第六十八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1)2018/01/16
卷下第六十八章/臺灣商務(初版)

------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


好了,如果你看了這麼久,對老子講的東東不是很排斥,
那麼這段話就非常的具有實用性。

尤其是要去「做事」、「權力」、「用人」等等,這些要建功立業的境域!

都是「不」字,而且往往是和你目前一般的認知相反的說法。
你相信嗎?

來,如果你沒有看過別人騎腳踏車,你大概一輩子也不相信,人可以在上面不會掉下來。

同樣的,如果你沒有一些「修為」的經驗,沒有一些「聽老子講的話」而「去做」,然後感受到某些「真的會有」的「效果」。
你也不會信的!

俢行,從來是實踐的,而不是形式邏輯推理的。
因為,形式邏輯推不出來,但這些「道理」卻又能有真正的「作用」。
西方哲學稱之為「辨證邏輯」!

不武、不怒,容易理解。雖然,也不容易做到。都是要極大的自制。

但,在目前談「自制」,蠻「封建的」。所以,不知你有沒有能力去相信。

「不與」,河上公:「不與敵爭而敵自服也」。王淮案: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p262。

「善用人者,為之下」。這裡,你比較用得到。
讓自己「下人」,可以解決很多事,可以找到很多好用的人,可以讓想做事的人親近你。

理智上你知道,但實際上你做不出來。對,那一口氣你吞不下。

來,你希望你老板是可以吞下那口氣的人,還是吞不下那口氣的人呢?

做不到,所以你做不了主管!做了主管,手下一定沒有一個敢「做事」的人。

這就是「用人之力」。

讓別人的專業來幫你做事。別人做的很爽,你也把事情圓滿達成。
這是以前業界所談的:win win。雙贏。

就只要你吞下那口氣。但,除非你是天生海量之人,不然平常就要修行。

相信我,那口氣人人有,吞得下的,不多!

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0)2018/01/15 卷下第六十七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30)2018/01/15
卷下第六十七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還記得「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嗎?
這裡,就是用各種角度不斷的在說明這「法體」。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王淮案寫得真的非常好,我長引:

大、謂朴拙。肖、謂智巧。……

蓋修道者之目的唯在養其性情之「朴」與守其大智之「愚」,
是故朴鄙愚拙之人格形態,乃是一種修道有成所達到之高層次與大境界,
象山語錄曰:「大人凝然不動,不如是,小家相」,
所謂「小家相」者,謂人格形態之層次低與境界小也。

而世俗之好炫其智巧,逞其才藝者,未有不落入小家相者也。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這三者,是修行者自我約束的「三戒條」。
只有透過「自我約束」,人的人格形態才有「轉變」的可能,否則,不管你書讀的再多,你的「習氣」/「脾氣」是不會有變動的。

你可能覺得你目前很好,你的脾氣很棒。
很好,那你為什麼不讓自己跟你國小時候一樣呢?

慈、儉、不敢為先下先,都不是你「天性肉體形態之人」的習慣中會有的。
你要去做看看,才能從你的「內在」中,喚起開來。
像是去練騎腳踏車,只有練習,才能喚起「騎腳踏車」的能力。
那是你內在本來具有的,只是要被「喚起」。

如果不是你內在本來具有的,練的一萬遍也不會有。
如果是「外加」進去到你身體的,
那麼可以外加就可以拿掉,
你有看過誰「拿掉」過「騎腳踏車」的能力,嗎?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王淮案:
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為「長」者,以其不爭,故天下樂推而不厭也。

這句 看得懂的,有感受的,一定要「背」起來,要求自己,那效果自會顯現。
尤其是你當上主官管時,「天下樂推之」之重要性,自不待言。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9)2018/01/12 卷下第六十六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9)2018/01/12
卷下第六十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來,如果你想當官想做事,反正你的目標是要和權力有關的,那麼這段你一定要「背下來」。

經典中的經典,名言中名言。權力遊戲中的遊戲規則。你看到了嗎?同學!學下來。

你在媒體也三不五時的看到有些「有學問的人」也會引出來表示一下。

知道為什麼政治人物都要「非常親民」嗎?為什麼一定要那樣呢?理論在此。

想當政治人物了嗎?背熟。真的。

這裡,涉及傳統討論道家理論中會談到的二種分別:「道」與「術」。

把這些原則拿來修身,拿來檢驗自己,是「道」;但修行一定會有副作用,就是別人會「樂推而不厭」。

這是副作用,不是修為者想要的,但它卻也一定會出現。

把這些原則當作某種會有效果的「技巧」,就是「術」。當然一定會有效果,這沒問題。儘管術只是道的形式,但一定會有作用,這是客觀性。

只是,當露出手腳的那一天,反撲也一定是會有,這也是客觀性,跟你想不想要沒關係,就會來。

王淮案:
道術以道心(即無心)為根,權術以人心(即機心)為根。
根本有異,則雖形式相同,其效自別。p257。

就道而言,王淮案:
德愈盛而道愈柔,此其所以「體」深極而「用」廣大也。p257

2018年1月10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8)2018/01/11 卷下第六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8)2018/01/11
卷下第六十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𥡴式。常知𥡴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來,這種句子,你先不用急著罵。把句子讀懂了,了解了,再來罵也來得及。

老子,不會跑出來反駁的。

什麼是「明民」,什麼是「愚之」。

我們這個社會反而容易「真正」了解。

把一些很棒棒的口號給你,就是「明」民嗎?
你有思考過那些口號的內涵嗎?
沒有。
但反正你相的不得了。
那才是「愚之」。

王淮案:
老子此言表面觀之,以乎為一種愚民政策,多為今人所誤解,而時相垢病。實則,所謂「愚之」即「使之歸於誠樸」之意。p253

誠樸,有多難。一位政治人物如果最後讓人厭煩了,不就是這二個字讓人想念嗎!

當社會人人無法誠樸,當大家都用口號爭相搶去,
幾千年前的老子認為,那才是國家帶來的最大災害。
我有同感的。

誠樸有多難,你能對自己講的出口嗎?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這句 話就是:政治人物用心機成功了,於是大家就跟著學了。一整個都是在談「用心機」的百姓,這國家會如何?

心機啊。心機。很有用哦。
但,你算不過老天的。
老天即是「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真的是,「與物反矣」。
要啟蒙你的,是用啟蒙來愚化你。
要你不用心機笨一點的,或許,才能真正讓你活得像自己。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7)2018/01/10 卷下第六十四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7)2018/01/10
卷下第六十四章/臺灣商務(初版)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這裡是,個人立身處世,如果以道家的觀點而言,要如何去做才好。

很多句子,你讀都過,但你不知出自《老子》。

道家,不是避世,不是消極,而是另一種「檔次」的積極。為什麼說是另一種檔次,因為一般而言,你不會信,你會去嘲笑的。

正如同小學生嘲笑大學生大哥哥大姐姐不會睡午覺一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有個成語,防微杜漸,就是這句的意思。

不難,理論上,論述上;很難,你做不到。很難,做不到,是因為你往往看不到。要能看到某種未兆,心是不能「亂的」, 心必須是「虛靜的」。
否則,你只會看到「熱滾滾」的地方。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是從建事世的角度而言。凡事,要從基礎來。
很簡單啊。
但,人人想要速成。不是嗎?
你有能力不被「速成」引誘嗎?
沒有平常的自我修行,很難。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這是指要,「有始有終」p. 252。

理論也很簡單。但,做不到。
你一定有了什麼之後,往往就會變了另一個人。
人性如此,沒什麼好詋罵的。你也逃不掉。
除非 你對「修行」這事有感。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王淮案:此文似亦他章錯簡 。

不過我想說一下。
這其實是不去標新立異。如此。
但很難做到, 如果你有機會去標新立異的話。

不標新立異,其他的人才能活出他們自己。
這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上,用我們的經驗,可能都有,你也大概都聽過。但「做不到」。因為,這不是理解後就能做的,這要把人格檔次拉到一定層次後,才有可能去「做」的。

你不會加減法,是不會算微積分的。
人格人性平常不去觀照,心虛靜不下來,人格無法開展,很多事注定做不了的。

所以,古人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誠哉斯言!


2018年1月8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6)2018/01/09 卷下第六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6)2018/01/09
卷下第六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這裡很多句子你不陌生了。
這裡是,修行的「境界」被提出來了。也就是自己在前進過程中,所可能產生的一些「主觀意識」上的轉化或變化。

這變化,是指,人如何可能的愛上了「虛靜」。人一虛靜,人才可能讓自己轉變,超出原來的自己。
於是,你就可以開始欣賞「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種句子了。

你能甘於「安靜與無聊」。甚至,有點小愛上了它們。這不是人生的大轉變嗎?

慢慢的,在這種心境的感受中,你才可以有能力「報怨以德。」

報怨以德那絕對不是一種「自己喊來給自己道德快感」的項目。你「絕對」做不到。

所以,不用去批評那句子的好與壞,和你無關,你一輩子也不會去做的,想做,也做不來。正如同你一直想好好運動一樣。

但,修行的境界到了,自然就會去如此對待別人。呂吉甫:「不足以累其心矣」。

怎麼去讓自己可能的那樣呢?這裡有「方法」的提示(p249):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從小地方做起。

你能對你的「討厭的人」真心的微笑嗎?
很難。但不是不能。
你要不要走過去而已。所以是「修行」。
這過程的要求,你才能感覺到,沒有把自己「虛靜下來」,是做不到的。

但,這是有效果的哦: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下面這句話,目前在媒體談政治時有時會看到: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所以,古書不是沒用,是你根本沒有能力去讀。
有讀的人,檔次高了,下筆不同,引用也不同。
有道理的,不是嗎?

新聞系的學生,很難用到這種檔次的推論思維的。
所以,你是取代效果最大的一群人。
年輕的肝才重要。反正就是倒三角型的寫作文。

你很不爽,沒關係,那不以你的爽不爽為轉移。

同學,再講一次,多讀書吧!

2018年1月7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5)2018/01/08 卷下第六十二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5)2018/01/08
卷下第六十二章/臺灣商務(初版)
------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

再來,
這是對「體道」者,在現實世界中,可以得到的「效應」會是什麼,進行說明。

王淮老師當年在課堂,曾大聲振吼說:
有體必有用。不用懷疑。只要信,不要怕。

真是印象鮮明啊!

這一疑情,直到我讀康德時,看著他搞個半死的在論證:福德一致。
而且因為理性要求上的「福德必然要一致」,所以上帝必然存在。
讀到這裡,我才釋懷。

體用體用,有體必有用。
俢行修行,有修必有行。

世界上有某種「原則」,曰之為「道」,它依人而指引顯現,但其又是價值意義之根源。
可以比之為儒家的良心,道家的「道心」,佛家的佛心。當然,也是上帝在「人」的聲音。

人活著,往往要價值選擇,各種價值都有,從富貴功名到學者,從為世界好到為社區好,任你選。

但有一種價值是:「為自己的德行」。

這個比較八股,比較無聊,比較好笑,比較落伍,但,總有某些人,不知為什麼,最後會選到這裡來。

這不是講得動的,教得來的。但,「種子」是要種下。
「一歷耳根永為稻種」。王淮如是說。

但,喜歡邏輯推理思考的我,總愛問:故為天下貴,到底是貴在那裡呢?

難道只是心安理得,自由自在,解脫開悟,這樣的某種現象效應嗎?

這是貴啦,但可以是「天下貴」嗎?邏輯怪怪的。

精神上的德性與外在經驗的豐富,難道是二條不相涉的平行線嗎?

非也。

康德到黑格爾論證兩者有關。
大乘佛教中的菩隡畫像,都是瓔珞滿身。
儒家人之贊天地之化育。
新教所強調的世間豐僥為上帝之證明。

道家如是。

王淮案:
賢者以之養生,則可延年益壽;以之建德,則可化民成俗。故曰:「善人之寶」。
不肖者以之治身,則可趨利避害;以之營生,則可遠罪豐家。故曰:「不善人之所保」。p244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4)2018/01/05 卷下第六十一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4)2018/01/05
卷下第六十一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


談虛、談靜,談謙下(下流),
這只是老子的碎碎唸呢?沒有在保證什麼的。
還是說,這些原理原則,是可以應證在人的世界當中?
亦即這是歷史辯證法。

歷史,是記錄人的「活動現象」的領域。
那些老子愛談的「 原 則」,就應在歷史中展現出來效果。
所以,老子愛在歷史中找到證明事件。
歷史中的那種道的變化,非人意志決定的道的變化現象。

**
多讀歷史,歷史是變化的,是依道的。同學,你才不會是被「物化」的現代人。
物化,對,相信某種不會變的東東,就是「物」化。是你嗎?
不然,你喊「物化」是在「物」個什麼意思的?
**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下流」,王淮案:
此言大國之君當居下流,喻人主當養其謙沖之盛德,居卑忍辱,受天下之垢,則天下之民自將交往歸之,如百川之會注於海」。p241

哇 ,這和你想的又不樣。你被教的是:爭取每一個你一定要得到的。

這沒對錯,真的,你沒錯。這只是什麼檔次的人的呈現而已。

擺在心裡吧。天曉得那一天 ,你體悟了這句 。

要謙沖下流,那修行的方法呢?對,這是修行,不是你天生就會的。我也一樣。
方法:「靜」。

靜,自能下(謙)。動,自要去衝去勝。
啊!靜不下來,是無法有「德」的。喊是沒用的。

老子很清楚的說明,下流,不是理解後就會的。要靜下來去修行才有的。
像是讀完手冊後你還是不會騎腳踏車,要靜下來去練才行。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王淮案:
言大國能下,則得小國之歸附;小國能下,則得大國之包容也。

何必國呢?人,社團,組織,難道不是嗎?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王淮案:
大國以下兼畜人,此兼容並畜,德之用也;小國以下入事人,此趨利避害,智之用也。

想把事業搞大嗎?要有「德」。
想要能把事業在競爭中非老大的活下去嗎?要智。

客觀修件沒有能力當老大,又沒有智慧的趨利避害,凡事爭一樣大。危矣。

這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老子如是說。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3)2018/01/04 卷下第六十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3)2018/01/04
卷下第六十章/臺灣商務(初版)

------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


如果你願意放下自己所喜歡的政治意識形態,
上面的句子是不是很美呢!

人,這樣的活著,對自己,也對別人,不是如此的自在嗎。
這樣,是不是最好的政治哲學理想呢!

政治,講到底,是要給人在某種制度中活得自在,
還是,政治是用「觀念」去驅使人民達到某種「想像」的「最棒工具」呢?

人,是要如此所是的自在的活著呢?
還是說,人只是被趕向著「觀念市場」的一群待宰的「會想想的動物」呢?

這是,道家,老子,和其他學派不同的地方。

我對道家有某種響往!這是以前讀歷史中讀出來的感覺。
歷史的事實是:
當口號喊得滿天響的時代,都是人流離失所最顯目的時代。
例如,從十字軍東征下來的數不完的「偉大口號」。

所以,「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政治理想。
和國大小無關,而是指如何「最不擾民的讓人活成自己想要的那種日子」。
(很多政治人物愛用這句)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這幾句 無非是,
真的真的,不要用「想像」、「觀念」去「神聖的」壓迫人。
這裡,談人,儒道是一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這個時代,最顯目的最大的讓人的心累,對我而言,就是:
己所欲施於人,而且是「強迫」的施於人,只要戴上「口號式」的高帽子,就有權去強迫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這是,我是如此的響往能達到啊!

學生與老師之間,何嘗又不是如此呢。

但,我們的現實是:兩傷,故德離。

你不想尊敬老師,我也不想去管你的死活。

我是真的從心說,累的從心說:
一聽到那些說有多愛多愛學生老師從嘴裡不斷的噴種句子,就真的覺的好假。

我啦,就只是我。別人都是真的非常愛學生的。

「故德交歸焉」真的必須是「前題」。談,愛,何其難啊。
王淮案:
「兩不相傷」是消極地遮詮,「德交歸」,是積極地表詮。240p

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2)2018/01/03 卷下第五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2)2018/01/03
卷下第五十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


「嗇」,愛而不費之意。少費之謂嗇。
簡單的說,就是不浮華浮誇。

對人對事,簡單真誠以對,勿虛言,勿炫惑。

王淮案:
「誠能虛靜無為則『德』必日積而盛」。p236

這裡的「德」,值得我們討論一下。

德是指某種可見的可描述的「道德行為」,例如幫助老太太等等,是這樣嗎?
不是,《老子》的德是指,某種「原理」,一種讓生命回到具有形而上威力的某種原理。

不要看到這裡,以為是通靈、神通等等。不是啦。

如果你的長官讓你很佩服,那就是一種「形而上」的威力啊。
他又沒有要你佩服,你自己就見賢思齊的佩服起來,這種過程,就是「形而上」的威力。

人這種動物,很奇怪的。 如果他對自己的有某種鍜鍊,就會形成一種「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會讓別人形成某種佩服感。

有(本)「體」就有(作)「用」。

「虛靜無為」是要鍜鍊的。你想過要如此訓練自己嗎!這就是「重積德」。

什麼都不做,不是虛靜無為,那是無聊。因為只要有什麼誘惑出來,他就又拼過去了…,。

重積德,讓自己能夠虛靜下來,虛靜下來,人才能成長,才能變化。

來,同學,如果你是那種在世新曾經經歷過自我變化痛苦過程的那種人,想想,在你變化之前,一定有一個階段是你自己不知不覺「虛靜」了下來。

虛靜了,生命變化才有可能。

要感嘆一下。

天天衝活動,看起來熱鬧,好像變化多端,但恰恰只會不斷的僵化自己在「既有」的水準。而你的水準,一般而言,就是會寫倒三角型文體的資深高中生。

生命會變化,會超出自己的變化,那就是「莫知其極」。

如果你有那種沒有用口號堆出來的某種影響力(重積德),自然就有人跟,自然就會帶人。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1)2018/01/02 卷下第五十八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1)2018/01/02
卷下第五十八章/臺灣商務(初版)

------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大概最有名。

問題是,你怎麼看待這句話?這句話和你的人生的判斷方法以及立身處世的態度之間,你打算有什麼樣的關係?

第一、這是一種「封建」的思維,一種騙人的「幹話(意識形態)」,一種有權者「宰制」你的「話語」(傅柯 加上 文化研究)。

第二、還是說,那是一種「實存的世界結構」!「實存的」,意即,這種結構往往會帶著你走向它預設的結局。除非,你讀到了,了解了,修行了,讓自己跳出了這種「輪迴」。

建議你,相信第二種比較好。因為,用你自己的眼睛去親自看啊,同學,那真的是「現世就報應的」。

第一種呢?用我的術語,那是資本主義要你去相信它是最好的,不用再改的,而對你「進行迷信」的現代化閃亮「話語」。

那再來的問題是,如果感受到那種「結構的限制」,如何去跳出?

再來的問題是,這結構是可改的嗎?如何改?

當然可改,不然寫出這本書幹什麼嗎?
如何改,從「自己身上」去改。哇!這才是核心。

你大概會反彈說:是「改自己」嗎?不是要去改變別人,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才有用嗎?
所以,「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這是「改自己」的心法和方向。

自己去實踐看看,感受看看。看看,這樣的方法,自己會不會有變化!

這種方法,用到政治上的描述,就是: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治寬大淳淳,則,人民易於淳厚!
政治精明,民懷爭競。

你相信嗎?
你有能力去感受到相信的滋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