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0)2017/12/28 卷下第五十七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0)2017/12/28
卷下第五十七章/臺灣商務(初版)

------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這一章是道家談「文明教化」「啟蒙覺醒」對人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果。

什麼,教化、啟蒙還有負面效應 啊。那不是天然純真的百 分之一百的「好」,嗎?

你是這麼被教的啦。但,道家有不同的看法。
所以,道家的文字,幾幾乎乎不會被選入「教科書」。

但,幾千年來,反正就有人一直讀下去,因為,是有道理啊。
尤其是搞權力的,很少在給百姓的公眾場合用道家文字,但私下又愛談老子。

來,「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我聽過很多有權力的人都愛談這句(真的啦,年輕的朋友,你可以去觀察了),權力愈大的,談的愈起勁。

但,什麼是「正」呢?

王淮案:
「老子所謂以『正』治國者,謂國君主觀上體道虛無;客觀上因循自然」。p228

來,所以,「正」是指「對外在最少的干擾」。
但,每個當官的談起「正」,談的都是他的「理想」,他要怎麼去推動理想,用什麼很「奇」的方法,來「有效的」展現效果。

完全相反。

所以,老子難讀。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這幾句 ,就是典型的「要求愈多,傷害愈大」「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老子的文字,真的很現實的,不是嗎?你都看得到的。

文明教化啟蒙,是有二面效應的。老子把「負面」的那一面,大方的說了出來。
理想喊多了,很少不會沒有「壓迫別人」的效果;
啟蒙啟多了,很少不會去多想想自己的利益。

阿多諾的《啟蒙辨證》,談來談去,不外就是這種觀點:
集中營就是啟蒙理念的完美呈現!

不是說不要文明教化啟蒙,而是負面的那一面,大家都不說。
你被「文明教化啟蒙」負面了(當動詞用)多少呢?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所以,這是老子對文明的態度。

你喜不喜歡是一回事,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你可以想想。
其實,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不也是如此的論證結果而已。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9)2017/12/27 卷下第五十六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9)2017/12/27
卷下第五十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再來,一步一步的,老子提出了一些方法,這些方法有助於主體與「道」之間的最大可能之接近。

這就是法門。就是行法。理論上不難了解,但你信不過,也大概沒有能力去這樣做。很難的。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這句話你就看不過去了,對不對。知者不言,真是好笑,因為現在的我們只要知道一點點就要努力去批判的,才跟得上時代。不是嗎?

來,你沒錯啦。

但老子,並不是現代人,並不是在跟你吵現代人才覺得不得了的重要的這種「大事」。

王淮案:
盖語言既不能充份表達一個「意見」,亦不能完全等於「真理」本身,所謂「言不盡意」者。p225

如果語言與真理,真的差很多,那麼我們要如何去思考對待,那些讓我們全身興奮的偉大語言呢?
你有想過嗎!
所以,讀老子,馬上讓你痛苦起來了,對不對。

「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這是「俢道建體之工夫」p226。
用我的講法,是自己可以安頓自己的方法。
一般而言,真的難。
你沒有能力去寂寞自己,沒有能力去承受寂寞中的自己,你怎麼可能不去跟著喊呢?

主觀上個人的修為,不重要嗎?
你是因為無法一個人去面對寂寞的自己,
還是為國為民,所以出去奉獻自己呢?
想想。
能寂寞面對自己不妨礙走出去奉獻自己,真的。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王淮案:
「此實為修道所達到之最高層次與境界,故為天下之貴也 」 227。

我也講不出具體的內容是什麼,因為我差得遠。
但是,
修行,或著說,去觀照自己,去檢點自己,去安頓自己,是會有某種真實的效果作用在你身上。
這你放心,一定會有。康德也有論證哦:福德一致。
這不是用來封建你頭腦的語言,不用怕。

用某種角度而言,如果你沒有大概按著上 面的思 路去調整自己,大概你也沒有辦法去改變自己。

那,自己就永遠是對的了,就是了。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8)2017/12/26 卷下第五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8)2017/12/26
卷下第五十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如果讀到這裡,那麼你應會去問:如果要去修德抱道,有沒有什麼具體可以理解的範例說明了。

有的。如赤子,即嬰孩。

小嬰兒,無心啦,凡事都是「自己的需要」而已,不會去積累,不會「有心」想去對別人做什麼好事或壞事。

王弼:
「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王淮案:
老子提供的方法是精神的清靜自然(彊本節用),指示之理想則為赤子嬰兒(神全而物不傷)。

你可能會覺得說,那有什麼難的,就是擺爛而已啊。
來,
你擺看看?看看有多少事,你是擺爛擺得出來的。

很多時候,你是「有心」的想要去做好,只是做不出來,所以「有心的擺爛」。
要真的擺爛,你還沒有那能力。真的。
那要修行的。

「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無心去強制別人,或是佔人家便宜。一般而言,人家也不會理你的。你就安全了。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這段是描述,將生命的德性長成像小嬰兒一樣,對修行者的好處。生命:簡單、專注、祥和。

「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是道家一貫的思想。

人一動氣, 「強制」的味道就出來了。
誰想被強制呢?
所以,各種問題就來了。

人一覺得「很強」「像戰神」,就是「物壯則老」,一定會由「極盛而衰」。

道,有其軌跡,非人力所為也。「極盛而衰」是其一。那就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即,自己讓自己早早下台。

老莊很強調,人不要七早八早的就讓自己爬到高峰,「極盛而衰」,是你擋不住的。

但如何可能不要讓自己到「極點」呢?
無心,如赤子。

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7)2017/12/25 卷下第五十四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7)2017/12/25
卷下第五十四章/臺灣商務(初版)

------
善建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這章,難解。我講的,更多是自己的看法。

又,「故以身觀身…」,王淮案:
此處章句歷來無善解,舊注多無足可取者,勉強選兩家,亦只有參考價值。

「善建不拔,善抱者不脫。」
有一種建,有一種抱,是穩建和穩固的。建什麼呢?抱什麼呢?
「建」「德」,「抱」「道」。

德與道,都是精神價值層面的,而不是顯而可見的事功面。

你可能覺得:又在說教了!

但,如果你願意回頭想想,到目前為止的你這輩子,除了營營汲汲於事功面之外,可有想過什麼是「精神層面」的東東呢?

這樣吧。與其說你不想,真的,倒不如說,你根本沒有「能力」去想。
如果你都沒有算過數學,(a+b)x2=?
你是沒有能力的。

讀老子,或許,你會去想想。
更何況,什麼德啦道啦,並不是沒有「現世效果」的,只是你可能看不到重要性。「子孫以祭祀不輟」。

子孫以祭祀不輟,很難的。多少英雄人物、政治人物,能有這種下場?少吧。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此句,強調對自已的觀照,自身的德性與修行,是根本,「其德乃真」。這是基礎,有這種基礎,其他的外在事功,才能得其所遂,成為真正的事功;否則外在事功就會成為「自用」。

這是人性的習慣啊,不是嗎?
觀照自己,多難啊。
有多少人有了權力魔戒之後,不垮掉的。
理想可以用談的,但面對自己可能的陷落,卻只能用「修」的,亦即去改變自己。

你什麼時候是去要求「自己改變自己」了。

王淮案:
道家以「修身」為本,以「治天下」為聖人之「餘事」,乃是無心而自然之一種「效用」,而非一有心之「目的」。…因此,老子並不反對德化之普遍,要能無心而自然,乃合道耳。

「無心而自然」,真是超難的。
我們往往是「有心而強迫」,我也一 樣。
所以,我、你和這世界,往往都不快樂。


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6)2017/12/22 卷下第五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6)2017/12/22
卷下第五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

這裡,道家的人文世界觀,就出來了。和儒家的不同之處,也明朗了起來。

道家,對於人文世界的豐富和精彩,不是持完全正面的態度。
什麼叫做不是完全的正面態度呢?

文明教化未必對人的「純粹」有好處,常常,文明教化多的人,愈是壞事做絕,口辯滔滔。
但,人,又無法完全擺脫文明教化!

如何在兩者之間的拉扯把人的自然德性生命,過得好呢?
這是道家的核心問題!

我想起,阿多諾的「星叢理性」:尊重「個體性」的差異性。
個體性哦,不是概念式的。
概念式的尊重差異,只是抹平差異。是最大的獨裁。

好,
讓人活得自然自得而自在,是道家的「人活著」的理想情境。
什麼是這種情境的最大破壞者:那些一天高喊著偉大理想所以自認為有權力強加到別人身上的「那種人」。

所以,修道家之道者,「唯施是畏」,最怕要給人家什麼偉大的東東。你的偉大,有時只是你認為的。
再退一步講,你想不想讓別人的偉大之理想加到你身上呢?

如何不會把自己彭漲到「偉大的強諸於他人」的那種偉大心情呢?
要自我節制。
以下是日常的訓練: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王淮案:
內「多欲」,則外「有為」。

講得好,不是嗎?
充滿著偉大理想的「欲望」的人,
那一個不是一天到晚要去改革別人呢。
倒過來講,
好去外改革的人,很少不是「內多欲」的。
這是必然的,因為「人」無法逃出這種循環。

所以,是自己把自己搞慘了的「人」: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道家,給你方法,讓你不去陷入這種漩渦。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5)2017/12/21 卷下第五十二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5)2017/12/21
卷下第五十二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

來,如果之前的那些章節,
你不一定懂,但讀起來也不排斥,
甚至有點什麼若有所悟的微微感。
那麼,今天的句子,算是一次小結語。

首先,終究你要感受到有形而上的力量,
一種超出你之上,而且是道德與價值根源的「場」。

不然,為什麼你要幫助老太太呢?難道你只是被社會建構成那樣而已,還是你在心中「有所不容於己」。

來,
所以,守著那你感受的到的「形而上」,一種值得你去朝向以讓生命更有生命價值的「來源場域」。
這是: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王淮案:此「用不離體」之謂也。p.207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這是指個人修行的心法,王淮案:「即是一種『虛靜』的功夫」。p209

說功夫就是指實踐!要去做看看。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這是指很聰明的去計算一切。努力計算,一定就靜不下來。所以,最後,你會被別人計算掉!

你想做看看嗎?
這不重要,你信不信也不是那麼重要。
因為,你沒有能力做到。因為你衝習慣了。
很難的。但如果你「試著」看看,靜下來,靜下來,你才有「能力」用「柔弱之術」。
能力哦,要去實踐出來的,像練身材一樣的,這不是你想要,就可以要到的。

「用其光,復歸其明」。
蘇子由曰:「以神應物,用其光而已」。
解的太漂亮了,文字美極了。

人生在世,不要一直都是用腦袋去計算,去計較,
有時,
停下來,用生命的直覺去反應。未必不好!
但,你計較久了(不管你的理由是多偉大),
你不相信,沒有計算與計較,人還能活著去做事。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4)2017/12/20 卷下第五十一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4)2017/12/20
卷下第五十一章/臺灣商務(初版)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是一種形而上。
你不要看到這個就感冒。

超出你意識控制之外的,就是形而上。
人人都有啊。
你分手時,你控制不了你的難過,就是形而上;
因為,要不要哭,由不得你。

人生,由不得你的事,不少。

好,
如果你肯定生命有某種在你意識之外的動能,
去和它好好相處 ,人會平靜和安穩。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句話很有名,常看到。
王淮案,意指,「無心而成化者是也」。p.205

人,「無心」,才能跳出自己的「眼界」,去看到更廣大的。真的啊。
「有心」做的事,本來就是在你既有的「框框內」,不是嗎?

無心,不是自我無能,相反的,無心,才能跨出自己。
每跨出自己的一步,都是自我否定,恰恰是無心,才有可能。
有心,你會痛得跨不出去。
但,「無心 」很難的,你不一定有能力做得到。

無心,道的力量才能作用的出來在你身上。才能對你:
「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你分手時,恰恰無心的剎那,淚才能奔流而出,那才建康。

而,這恰恰就只是自然。

對,分手時,不是要大哭一場的嗎?
讓,哭來找你吧!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3)2017/12/19 卷下第五十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3)2017/12/19
卷下第五十章/臺灣商務(初版)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來,這種句子很有道家語言藝術的美感了。真的!

道家重視生命的「本然」。

生命應怎麼就怎樣,如此而已。
之外的,都是「人工」強加的。
不管那些「人工」的是思想、概念,還是理念,對「生命」大概都是殺傷性的。

生命,不被某種外在的概念之執著而損害,所以他的表達之句子是: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是的,概念、觀念、理念就像是「虎、兵」,不祥。

但人又無法不活在有概念和觀念的世界,所以,
人要如何才能「既活在裡面又不被傷害」,此即: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用個你想看的句子:如何活在愛情中又不被愛情傷害呢?

很簡單,只是你做不到,我也一樣:不執著。

「真的」不執著即不會害怕:那自然是,「以其無死地」。

不怕沒愛情,愛情才活得自在!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2)2017/12/18 卷下第四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2)2017/12/18
卷下第四十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賅)之。
------

是不是有點愈來愈「玄」的味道了。

「玄」是玄學。
大概我們這個時代,一聽到玄學,反射性的動作是脫口出而的罵「封建」。

王淮老師給我的大震撼之一,就是這個句子。

在我讀大學時的某一堂課中,
王老師講到這句話,看了我們一眼,
然後有點神祕的,
又興高彩烈的哈哈哈大笑說:
「玄學,不是科學,沒問題;但玄學,也是一種學問,一種不是科學的學問。科學只是一種學問。」

***

你不要看到了以百姓心為心,馬上就要說什麼民主自由制度之類的現代術語那一套。

《老子》,真的沒有那一套。

那一套,很不錯,但沒有人能證明是「最好的」。
你不要迷信了!要理解。
那一套好在那裡,搞清楚:以後會如何,如何才能更好。
而不是當作不變的烏托邦。那才是迷信。

這裡談的是人的「心態」,這心態和修行,和「自己改變自己」的方法有關,和政治制度無關。

河上公曰:
「聖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p194

這是一種心態,一種和權力的心態,和政治的心態。
這心態是戒自己:自己不是什麼絕對正義的一方,一定要人家都向你看齊。

這當然合於近世之「民主」思想。王淮案:
「蓋古今專制極權之政府,其共同之特徵,厥為以國君一人之意志強加於人民身上」。p194

重點是,有沒有強加意志。為什麼你會想強加呢?因為你覺得你是站在絕對正義的一方。

善德,善信,都是指最大包容力的狀況。

當自己不是站在絕對對的一方時,
別人才能活得自在!

這如何而有可能呢?人做得到嗎?
:「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多一分心胸的開廣的傻勁(渾其心),別人多一分自在,你多一分自由。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1)2017/12/15 卷下第四十八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1)2017/12/15
卷下第四十八章/臺灣商務(初版)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這句話一向難解釋。

都說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了,為什麼,老師你還一直說學生要多讀書。
矛盾!

是矛盾啊。但老子的句子,一向在邏輯上矛盾,但在人生真實的成長軌道上是真實的。

書要讀下去,有一個很先決的條件:心要靜下來。
心靜不下來的,那種「所謂學術行為」都不是我所談的「讀書」。

讀書,是讓自己變的更不一樣,比以前的自己「更豐富」,這豐富是指一種生命層次與檔次上的變化的豐富。

很熱鬧的學術行為,都只是在「重覆」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了!你的熱鬧,只是找到一種行為來肯定自己已經知道的東西而已。
你不會有變化的!

要讓自己靜下來,你要排除外在的誘引。
人性如此!

所以你要「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你如果把心靜到這般程度,要怎麼「為學日益」,都不是問題。

這種句子是反方向的辨證式的描述。

讀書,重點不於讀了多少書。
真正的核心在於,你能夠有多靜下來。

靜得下來,讀書是自然而然的,「副作用」。
書在你手上,你自然就看得下去。什麼書都一樣。
這自然「為學日益」。

你真的能「真正」的為學日益,主觀上你就會讓自己「為道日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不是相互對立的異質性的兩面。
而是,「相互依存」下的一種相反的姿態,
猶如硬幣的一體兩面。
但你永遠只能看到一面。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0)2017/12/14 卷下第四十七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0)2017/12/14
卷下第四十七章/臺灣商務(初版)

------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
------

「不出戶、知天下。」是指 如果掌握了某種原則原理,那麼就可以了解某種作用、效果與發展。

不闚牖、見天道。
王淮案:
原理法則的發現,唯是一種智慧之反省與直覺,而可以不假外求。p. 189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這其實就是一粒沙中見世界的意思。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無為而成」。這句 就要多「沈澱」的想想了。是有這種現象和事實的,只是你以前沒有這種理解程度可以看到。

王淮案:
無為者,即以靜制動之一種處事之方式。p190

讀老子,要有一種「態度」,這和你一般日常生活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沒有這種態度下的認知和理解,老子一書會「很好笑」。

但如果你對「那種讀老子一書的人生態度」是有一種來自內的感受的,老子一書就是你自我內心聲音的證明。
是的,幾千年前的人,就是如此感受和思維的。

王淮案:
修道之活動只是復吾智慧之本明。智慧以直覺為性,以反省為用,可以根本不假外求,以其不等於經驗知識故。p190

基本上,在目前這個世代,大部分的人忙 著向外追求很多東東,尤其是某些光鮮耀目的「概念性的外在東東」。

人,很少,安 靜下來,靜靜的看著自己的內在,簡單的看著自己的內心。

基本上,你,大概沒有能力可以「靜下來」十分鐘。

「靜下來之後」,自 己就能夠給自己帶給的很多東東,很多感受,很多「玄思」。都被排除在你的人生體驗之外。

更多的是,如果你不是生產與消費流程運作過程必要的鏍絲釘,
那就是為了維持那 種生產體系必要「觀念」的宣傳筒。

何不看 向自己呢?看著自己安靜下來的自 己,會是什麼的姿態呢?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9)2017/12/13 卷下第四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9)2017/12/13
卷下第四十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當天 下太平,馬都來當耕田;當天下大亂,馬都成為戰馬,都在戰區生下小馬了。馬失其所!

道家反戰,
但,道家不會只看到人類對戰爭的種種好壞理由,
道家會從人之外的觀點來看:
人這種存在,因為自己的「欲望」而發動的戰爭,
對其他的存在,造成了什麼影響。

「欲望」是人的,是人才被生起的欲望;
人自己「不勝」自己生起的欲望,其他的存在要跟著離其正常的生活。

但,人的欲望,一定都會包著「漂亮」的概念和名詞。
沒有任何欲望,會赤躶躶的現在你眼前。
人是本能會包裝欲望的存在,歷史就是這樣演義的。

所以與其說,
什麼概念是對的是錯的,所以我們要去追求「對的」,
倒不如說,
人有沒有能力去戰勝自己的欲望。

這種句子,現代的學生是很難接受的。

從小到大,你被鼓吹要去追求夢想,創造不同,…,
但沒有人跟你說,
那些的種種,都是「欲望」。
不是嗎?

如果你從小在這種鼓動欲望的生活中長大,
大概沒有能力去「克制」欲望。
但欲望像火,
能燒的一定會去燒,
你的欲望不會只被限定在什麼夢想、創新、理想那些好看的東東,
愛情、金錢和權力等人生的基本欲望,也一定是風大火大的。

這是必然的。

王淮案:
無論就任何觀點言,在人類之社會中戰爭永遠是一種文化現象之病態,老子首先診斷病理,認為病因在於為政者主觀心理之「多欲」、「不知足」與「欲得」。是故釜底抽薪之道,厥為消滅一切可能的戰爭的動機。
而老子之處方,則為「知足常足」。知足是一種「智慧」,同時也是一種「德性」之涵養。p188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8)2017/12/12 卷下第四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8)2017/12/12
卷下第四十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同樣的,這是老子一書中常見的「反者道之動」的描繪。

大辯若訥。
初看起來,都和一般你被教的「信念」相反,你被教成要一直講一直辯,一直是雄辯滔滔的樣子,然後說那樣子是「好的」。
這是一般的線性邏輯之思維運作:多等於好。

但如果你願意張開雙眼看看,
你會發現有一些很不一樣的人,他們好像恰恰不是這樣。
他們書讀的多,當要說時,可以說的很好,很深刻。
但平常卻又是有點呆若的樣子。

相反的,如果你有感覺,那種書讀的愈少的人,愈愛講愈愛辯。但講的全部,都是沒營養的。
愈沒營養,愈愛講,的,人生態度和作為。

人性、歷史的運作和線性邏輯的運作,本來就不同。
你往往被「線性邏輯」用來框住人生,是你的「不聰明」。

因為,線性邏輯不是真實生命的全部,
生命有時更多是以「反方向運作」的「辯證性邏輯」來呈現,例如「大巧若拙」。

這種「反向運動」的「辯證性邏輯」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你一定可以在你的歷史社會之生存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看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如何讓生命呈現出辯證性的邏輯之能力呢?如果你開始對《老子》講的,有點信。

方法是:「清靜」為天下正。
但,你有能力讓你自己靜下來嗎?在面對大熱鬧的時候。這不是用說的就會有,要平常的不斷自我訓練。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王淮案:
謂盛德之士德性圓滿,形容殘缺,然而其所能發生之人格感召作用,卻是非常之深遠。
光鮮亮麗的人、口號,可能有呼聲;但不會有讓人深刻感受的力道。

我們是不是常感受到這種人性歷史的現象呢?

大盈若沖,大成若缺,大直若屈。準此。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7)2017/12/11 卷下第四十四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7)2017/12/11
卷下第四十四章/臺灣商務(初版)

------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王淮案:
此為老子「貴生」之思想。

很有意思吧。

道家才有的想法:人如何讓「生命」活的「完好」。

大部分的一般思維,都告訴我們:為XX而活(不管是真是假)。
道家很直接:讓生命像生命般的好好活著,才是最有真實的。

王淮案:
生命本身為一「目的」,且為一絕對之「主體」,具有絕之「價值」。

生命如是一種自身即是的價值,那就要生命活得是生命的樣子,而不是為了「其他目的」而活的樣子。

王淮案:
莊子以為烈士殉名,貪夫殉利,所殉雖不同,其為殉則一。所謂「殉」者,以身從物之謂也。

那麼,讓生命無法像其生命自己應該要的那種樣子而活的東東,會是什麼呢?

《老子》側面回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如是不是這樣,歷史人生的經驗往往看到: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的東東,多藏的東東,往往讓人心思不定。人很難從這種心思不定的不確定感中,活出一種穩定、自在而心安的自己。

一般的「被概念佔領」的現代人,大概又會嘲笑一下這種「貴生」的想法。

但是,你為什麼要為某種概念而拼命呢?不外是因為你認為追求那種概念之後,生命可以過得更好。

但老子直接就說:
生命本身就其自己就可以過得像生命自己一樣的好,根本不必再藉由第三者進行外在介入式的干擾。

那種干擾都是以更好的生命為名來進行,但,往往讓生命陷於概念的生命,一種抽象乾枯的生命。

生命不再活活潑潑,生命只是概念操控的「殭尸」。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6)2017/12/08 卷下第四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6)2017/12/08
卷下第四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這是老子哲學不斷告訴我們的東西。
一種和現實生活自然態度相較,以「反方向」而呈現的句子模式。

就物理界而言,
鑽石永遠在硬度上勝於黃金。誰來都一樣。

但就人文世界,歷史社會世界,
有時,
相反的情況會發生:柔弱勝剛強。
所以,老子所講,才會不斷的引起感受的到的人的注意。
因為,那和自然態度完全相反。

所以老子一書中常重覆的講,正如同佛經一般。
因為那要去實踐的,而且是和自然態度相反的實踐。

但,只要你一實踐,就「必然」會有效果。
就因為必然會有效果,所以才有「術」和「道」之區分。
你是把《老子》講的東東當做是「權謀」呢,還是那是用來調整自己的心路歷程之原則,呢?

「無為」,看起來是不做事;
但是,「無為」卻是一種達到事情的「方法」。

無為,不是唯一的方法;
但也是一種方法,尤其是在其他方法都無效時,
「無為」或許是一種更好的解法。

讓大家「生息養氣」,有時,事情自然化掉了。
你有這種經驗嗎?

老子講的,相不相信?你就擺在心裡吧,知道有人這樣講就可以了。

《老子》一書,常常指出:我們生活自然態度中直覺的不要去用的方法,未必是無用的;相反,有時,是最有用的。

所以,一般人總要想出用什麼東東理論來教人,但「無言之教」有它的效果!不是嗎?「身教」效果,可能更好!
一般人總要想出各種方法方式策略來達到目的或解決事情,但「無為」未必不能解決事情。

如何用?存乎一心。但更多的是你不相信。所以「很少人能這樣做」。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5)2017/12/07 卷下第四十二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5)2017/12/07
卷下第四十二章/臺灣商務(初版)
------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負陰抱陽:這是非常典型的道家思想。
強調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或著說正反兩面;用現在的術語,任何事都一定會產生「對立面的效果」。

不管你要做的事有多麼偉大,多麼的感人,
再偉大的事,都有「陰影面」,只是不易被看到。
但只要有陰影面,它就會「自為的」不斷的增大,
直到另一平衡的產生。

不管你願不願意,「原理」就是這樣的運作。所以是「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所以,千萬不要有站在「絕對X」的那種立場,絕對的愈強,反彈的立量愈快。
「兩造平衡」才是道的運作原理。而不是企向什麼「絕對」的一方。

所以,「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怎麼證明,形式邏輯無法論證,但歷史中,「勢」就是如此的運轉。

所以,相信這種運作原理的人,「沖氣」以為「和」。絕對不會讓自己站在什麼「絕對」的立場。

就人生而言,那就是不要讓自己「強大」的逼人,反作用力永遠存在,
所以,「強梁者不得其死」,自認為很強的人,都會蠻慘的;
「吾將以為教父」。


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4)2017/12/06 卷下第四十一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4)2017/12/06
卷下第四十一章/臺灣商務(初版)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
太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

這是《老子》或道家的修行綱領,
用白話講,就是怎麼「自己訓練自己」讓自己更好的「實踐方法」之原則。

王淮案:
「嗚呼!釋氏有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之言,『道』亦如之,豈只難聞,尤其難識。若夫真知力行,唯上士能為,豈不然哉!」p165

不是嗎,上面講的,都和你平常的基本觀念(意識形態)相反。你聽不下去就算了,恐怕你不批評個一二句,你都嚈不下那口氣?

但,是你對,還是老子對呢?

大器晚成,你比較常聽到,有道理嗎?好像有哦。

那麼,「進道若退」呢?

這句是:真正能得到好處的人,看起來好像都是讓別人、聽別人的那種人。
想想,用你的人生經驗去想想。是不是這樣呢?衝第一線的,好像往往都是炮灰!

上德若谷,指修行人的「主體性──謙卑、沖虛、盛受、忍辱」。p168
反正不是衝衝衝或是X神類的。

你反正就看看,知道有這種想法的存在,而且流傳了數千年,一直有高人在學。

天曉得那一天,某個句子從你心中冒出來!當你夠成熟時,當你被人生磨夠時。

王淮:「道之作用所以真實不虛者,乃在於道之體性唯是一自然生化之原理,萬物莫不由道而生成」174。

但道的體現,往往和現實一般所想當然耳的,一般人性往前衝的那種自然態度,相反。
你能調整自己而去實踐嗎?

若能,你就能感受生命質感的強烈變化,一定會有的,
「道善貸且成」。
必會給你效果的,這是客觀性的。


但,你是什麼士呢?

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3)2017/12/05 卷下第四十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3)2017/12/05

卷下第四十章/臺灣商務(初版)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這是最讓我對生命「悚栗」起來句子之一。
也是我最愛讀來思去的句 子之一。

「這世界都是從反方向的力道在運作。」這是什麼意思呢?

來,
你出生的那第一一秒,就是走入墳墓的第一秒。
來,太陽走到最頂點的時同,也就是往下落的同時。

這是我想解釋的反者道之動。

這世界,往往不是你用自然態度去思考的那樣而運作;
相反的,你用一種「反向」的視角去思考,
可能更接近「實相」。

而,德性的運作,就是這種模式;老子用自然的範例,來說明道體的運作。

當你覺得你可以完全把別人踏在腳下時,就是權力流失的開始。

換言之,當你覺得你「有」時,對「有」的否定,即流失,就馬上的運作起來。這種一定會存在的反向的運動,是和「有」黏在一起的,是二合一的。
用我的話講,是超出你個人意志的,所以是形而上的。

這樣的運作似乎是「超出你的個人意志以及你的推理思考之外」。

不是嗎?你什麼都有了,有了全部的權力,有什麼不是要臣服在你之下呢?

但,歷史上的人生運作告訴我們,就不是啊?往往有權力的開始,是往下悲劇的開始。
我知道你想避免。你用盡一切機關手段去避免。
但,歷史好像就是「反者道之動」的運作下去。
一幕又一幕的興亡史。
那超出你的意志之外。

這是形而上的力量;但這力量的發動,是你自己造成的啊。

當你覺得「你有權力」時,就被發動了。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背下來!

2017年12月3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2)2017/12/04 卷下第三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2)2017/12/04
卷下第三十九章/臺灣商務

------
故至譽無譽。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

真正的偉大,是無法被形容的;
能被形容之偉大,就是有特定之形象了,因有特定之特色,反被特色所限,也就只能是那麼的偉大罷了。

這是老子一書中常見的思想概念,
對人生的修為之指導方向,
也就依此而來論述。

所以,就人而言,
就不要像是玉一樣的,能夠被人所讚賞;
相反的,
人要像石頭一樣,
沒有石頭這世界就無法存在,
但並沒有人會去稱讚石頭。

理論上,不難。
難是,難在,
如果你開始覺得這樣講有那麼一點「對」的味道,
然後你也不知為什麼「人生的方向」好像也可以如此,
難就難在,
你很難做到。

一般人性本來就需要掌聲;
大部分的人,
搶掌聲都唯恐不及了,
就不說什麼要「至譽無譽」了。

但老子一書,如果會對你有衝擊,
就在於它所指出的方向,
往往是和你所習慣的,所被教的,所認同的,
甚至你為之生為之死而拼過的,
完全相反。

老子 此處所言實為修「德」之問題,而非修「智」,至譽無譽,故不如「玉」,而欲如「石」。p160

你不一定要相信,
一般而言,
初讀,你也沒有能力相信。

但,如果有一種想法價值系統和你的是相反的,
但,
卻又是幾千年來被「不少人」所實踐的,
一直在歷史文化中自然的流傳下來的,
那麼,
你可以去輕動一下,
你平常所信的那一套,
是不是經得起,
另一種想法下的檢驗。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01) 2017/12/01 卷下第三十八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017/12/01 卷下第三十八章
/臺灣商務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來吧,如果你無法體會,就先放在心中一下,搞不好那一天,你就懂了。

前識者,
是指「竭其聰明」「役其知力」。
換言之,用盡你的心思機關。

老子說,這樣的話,是一種虛偽。

道之「華」,是「花」,是華而不實。是自己害自己的開始。

前識,是聰明才智。這是我們社會所鼓勵的,從古代到現在。
但,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辨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這卻是「現實人生的經驗」。

為什麼呢?
你要如此做呢?因為要「為你自己好」。

是的,就是這樣。

看起來人像是為社會,其實是為自己。好議人,博辨廣大,很難不為自己,很難不站在自己的立場而發動。

別人不會等著被你罵爽的,因為你真的是為自己。反撲是必然的。

真正的為社會,一定是「無心」的。才能無反撲。

所以,人生的修為是:處其厚。厚道,寬容。
因為,當腦袋忙著算計別人,就無法停下來思考「自己」。
無法去感受什麼德性人格美學之類的東東。

這樣人是無聊和無情的。

這些都是和你的「理知思維」「社會主流價值」相反的。
但,
這是歷史人生的真實。

打開心胸讀老子,你才打開你既有的那個思想「框框」。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017/11/30 緣起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2017/11/30 緣起
/臺灣商務


一、王淮是我大學教論孟及中國思想史的老師,他帶我走入傳統古典。傳統古典若無人帶,很難進入。我是旁聽生。

二、剛好也有一位同學在問我有關讀《老子》之事。

三、因緣既有,兼報師恩。

**

此書有卷上、卷下。我從卷下開始。

為什麼?沒有答案。就是覺得如此比較好。

每次我寫一章中的某個句子來講。其他的你自己看了。
**

《老子》肯定比西洋哲學史來得難。

因為那要有慧眼,才感受的了。

同時此書中的很多觀念是和目前社會的主流價值意識形態完全相反的。

不過你放心,老子一直都是和主流價值相反的。
但本書卻是「帝王之書」。
因為它帶著你走出主流價值意識形態對你的控制。

《老子》也是人修行之書。它告訴你,要如何活才是活得是一位「真人」。真正的人。

古往今來,看得懂中文的人,如果算是有幹點大事的,很少不讀老子的。

我以前工作的老板,就很愛跟我談老子。
**

「目擊而道存」,這是《莊子》的一句話,王老師在課堂中講的。
但這更是他的寫照。

人要用生命活出讓人看出人性的精彩,
那種就是生命本身的精彩,而不必再披上什麼偉大口號之外衣的精彩,
並不多見。

從王老師身上,看到的不僅是知識,而是一種活生生的人格,對人所可以造成的撼動。

只有看到了,人才有勇氣相信,德性這種事原來不是口號。

生我者父母,啟我者王淮。
**

好,明天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