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6)2017/12/22 卷下第五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16)2017/12/22
卷下第五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

這裡,道家的人文世界觀,就出來了。和儒家的不同之處,也明朗了起來。

道家,對於人文世界的豐富和精彩,不是持完全正面的態度。
什麼叫做不是完全的正面態度呢?

文明教化未必對人的「純粹」有好處,常常,文明教化多的人,愈是壞事做絕,口辯滔滔。
但,人,又無法完全擺脫文明教化!

如何在兩者之間的拉扯把人的自然德性生命,過得好呢?
這是道家的核心問題!

我想起,阿多諾的「星叢理性」:尊重「個體性」的差異性。
個體性哦,不是概念式的。
概念式的尊重差異,只是抹平差異。是最大的獨裁。

好,
讓人活得自然自得而自在,是道家的「人活著」的理想情境。
什麼是這種情境的最大破壞者:那些一天高喊著偉大理想所以自認為有權力強加到別人身上的「那種人」。

所以,修道家之道者,「唯施是畏」,最怕要給人家什麼偉大的東東。你的偉大,有時只是你認為的。
再退一步講,你想不想讓別人的偉大之理想加到你身上呢?

如何不會把自己彭漲到「偉大的強諸於他人」的那種偉大心情呢?
要自我節制。
以下是日常的訓練: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

王淮案:
內「多欲」,則外「有為」。

講得好,不是嗎?
充滿著偉大理想的「欲望」的人,
那一個不是一天到晚要去改革別人呢。
倒過來講,
好去外改革的人,很少不是「內多欲」的。
這是必然的,因為「人」無法逃出這種循環。

所以,是自己把自己搞慘了的「人」: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道家,給你方法,讓你不去陷入這種漩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