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8)2017/12/12 卷下第四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8)2017/12/12
卷下第四十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同樣的,這是老子一書中常見的「反者道之動」的描繪。

大辯若訥。
初看起來,都和一般你被教的「信念」相反,你被教成要一直講一直辯,一直是雄辯滔滔的樣子,然後說那樣子是「好的」。
這是一般的線性邏輯之思維運作:多等於好。

但如果你願意張開雙眼看看,
你會發現有一些很不一樣的人,他們好像恰恰不是這樣。
他們書讀的多,當要說時,可以說的很好,很深刻。
但平常卻又是有點呆若的樣子。

相反的,如果你有感覺,那種書讀的愈少的人,愈愛講愈愛辯。但講的全部,都是沒營養的。
愈沒營養,愈愛講,的,人生態度和作為。

人性、歷史的運作和線性邏輯的運作,本來就不同。
你往往被「線性邏輯」用來框住人生,是你的「不聰明」。

因為,線性邏輯不是真實生命的全部,
生命有時更多是以「反方向運作」的「辯證性邏輯」來呈現,例如「大巧若拙」。

這種「反向運動」的「辯證性邏輯」所呈現出來的現象,
你一定可以在你的歷史社會之生存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看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如何讓生命呈現出辯證性的邏輯之能力呢?如果你開始對《老子》講的,有點信。

方法是:「清靜」為天下正。
但,你有能力讓你自己靜下來嗎?在面對大熱鬧的時候。這不是用說的就會有,要平常的不斷自我訓練。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王淮案:
謂盛德之士德性圓滿,形容殘缺,然而其所能發生之人格感召作用,卻是非常之深遠。
光鮮亮麗的人、口號,可能有呼聲;但不會有讓人深刻感受的力道。

我們是不是常感受到這種人性歷史的現象呢?

大盈若沖,大成若缺,大直若屈。準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