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9)2017/12/13 卷下第四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09)2017/12/13
卷下第四十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當天 下太平,馬都來當耕田;當天下大亂,馬都成為戰馬,都在戰區生下小馬了。馬失其所!

道家反戰,
但,道家不會只看到人類對戰爭的種種好壞理由,
道家會從人之外的觀點來看:
人這種存在,因為自己的「欲望」而發動的戰爭,
對其他的存在,造成了什麼影響。

「欲望」是人的,是人才被生起的欲望;
人自己「不勝」自己生起的欲望,其他的存在要跟著離其正常的生活。

但,人的欲望,一定都會包著「漂亮」的概念和名詞。
沒有任何欲望,會赤躶躶的現在你眼前。
人是本能會包裝欲望的存在,歷史就是這樣演義的。

所以與其說,
什麼概念是對的是錯的,所以我們要去追求「對的」,
倒不如說,
人有沒有能力去戰勝自己的欲望。

這種句子,現代的學生是很難接受的。

從小到大,你被鼓吹要去追求夢想,創造不同,…,
但沒有人跟你說,
那些的種種,都是「欲望」。
不是嗎?

如果你從小在這種鼓動欲望的生活中長大,
大概沒有能力去「克制」欲望。
但欲望像火,
能燒的一定會去燒,
你的欲望不會只被限定在什麼夢想、創新、理想那些好看的東東,
愛情、金錢和權力等人生的基本欲望,也一定是風大火大的。

這是必然的。

王淮案:
無論就任何觀點言,在人類之社會中戰爭永遠是一種文化現象之病態,老子首先診斷病理,認為病因在於為政者主觀心理之「多欲」、「不知足」與「欲得」。是故釜底抽薪之道,厥為消滅一切可能的戰爭的動機。
而老子之處方,則為「知足常足」。知足是一種「智慧」,同時也是一種「德性」之涵養。p1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