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2)2018/01/31 卷下第七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42)2018/01/31
卷下第七十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這章,從道家的觀點,談「人性」的結構。

人性,有某些結構,亦即,人會被那些人性的特質(結構)所牽制,往往化不開。
為人處世要去避掉那些人性深沈處的「陰暗面」。

我欣賞道家,一部分的原因在此,道家完全深刻的感受到人性深刻面的「隂暗」,
知道要去勉力「克服」人性隂暗的無力感。
所以,對人有無比的「感同身受的」寬容。

人就是人,人逃不掉的, 往往真的很難逃得掉。
除了,寬容,還能有什麼能做的呢?

怨,就是一種人性的典型結構,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是嗎?
人不是往如此嗎?

與其要求人去克服那些「餘怨」,
你自己做得到嗎?

所以,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這是指,最好的方法是不要人有怨,
而不是去「和怨」。

如何可能在人世間,不會讓人產生怨?

無心。這是道家修行為人處世的標的。

無心是什麼意思,如何做呢?

王淮案:
言聖人之應世接物,既不有為多事,故無所求責於人,此清靜自然之道,莊子所謂「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者,是也。誠如此,則怨將從何而生乎。p292.

所以,「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善人是指,無心而行之人。

理論論述是無法化人之怨心的,不是嗎?
要嗎是無心,要嗎是懺悔。

但這兩者,難。 所以天下多怨。理論愈多,怨心愈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