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6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8)2018/04/17 卷上第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78)2018/04/17
卷上第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這是老子修行「行法」的某種總結性的論說。

要能體道,心要「虛一靜」,亦即,心要在特定的感受状態下,才能對老子所說的道理有所體會。

基本上,傳統經典本來就強調,要對某種特定的原理體悟,人是要在特定的自我修為狀態,或是特定的「氣質」狀態才有可能。

正如同佛學會強調,某種理解只有在禪定的狀態下才有可能一樣。

從一種學術派別的立場而言,去論述如何達到可以理解 「道家」之理的心靈狀態,
其方法是要被說明的。
這裡就是實踐方法論的一種描述形的說法,即修行。


不尚賢,使民不爭;」

生命要簡單才能虛一靜,
要簡單,就不要去爭。
不要去爭,就不要給誘惑。
名利是最大的誘惑。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同樣的,
你想追某物的欲望,如果降到最低,
才有可能進入虛一靜。

王淮案:
一切可欲者皆不執著,則意不迷而心不亂矣。p16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站在一種教育的高度,
那麼帶領修行的老師,
要讓學生心靈簡單,不要讓心靈紛亂。

因之,用邏輯推演而言,
如果要讓最大多數的人都可能是虛一靜以體道,
那麼方法就是: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再提醒一次,
生命要進入特定的心靈狀態,才能對「道」的運作有所感受;
那不是單純用「理解推解」可以完全理解的。
所以,古典都要談修行,要談方法,
只有用方法才能進入特定心靈狀態,
才能去領悟那種真理。

這也不難理解,
沒有在「水中」你不能可能學會游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