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68)2018/03/23 卷上第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68)2018/03/23
卷上第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

這是很有趣的一章。是對道家修行「下手處」的某種範例說明的一章。
但舉的例子是很有啟發性的。

下手處,指的是就你可以有感覺可以去思考去實踐的地方。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不只是辱,而且是寵,也都是要「提心」一下。為什麼 ?因為辱,我們容易提心,而寵,我們往往不容易。

提心,是指,是不是我們有什麼特別的欲望,所以這些「寵辱」於是就自動來找我們了呢?

有心有為,一向是道家「大戒」。故,「貴大患若身」。

老子有做了說明,為什麼寵辱皆驚,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為什麼會擔心來擔心去呢?因為,我們無法忘記自我的各種計較與計算: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最後一句話,是古人一句話的道家翻版,即「古人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人,一個人,能夠貴修身,貴修行,才足以寄天下。而不是天天喊著「要為別人」的那種人。

真正愛惜自己生命自己靈性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同理心,把他人也當作是像「自己」一樣的人,來尊重,來與之共事做事。

如果是認為可以為某種理想而「不惜自己」的人,也絕對會因「那種理想」而把人當「物品」一樣的消耗掉。

真正把人當作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通常會「寵辱皆驚」,而把天下之人當螺蟻的人,往往是「寵辱不驚」。

這裡很有趣,往往和你直覺的相反,但這世界就是這樣的呈現。
你可以擺在心裡,去觀察,去警愓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