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6日 星期二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7)2018/03/07 卷上第二十五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7)2018/03/07
卷上第二十五章/臺灣商務(初版)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這是老子一書中的某種「本體論」的論述。

喜歡讀書的同學,可能忍不住要用希臘哲學中的各式本體論、宇宙論的想法觀點,來比較一下。

但,老子一書,所注重的是社會性、歷史性以及人性的某種普遍作用模式,而不是外在自然界的運作原理。

希臘哲學的思考精神是去思考「自然界的」生成原理。這一點和老子是大不相同的。

但,老子一書,的確是用大量對自然界的描述,來轉喻式的說明,道家之「道」在人文性方面的運作模式和作用。

這二點差異,還請深思的同學,好好體會一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社會歷史性作用之道)是獨立於個人意志的。我也常用「客觀性」來加以說明。
人,不可能影響道的運作模式和作用,
但,如果,人能夠在自己的行為中是合乎道的運作模式,
那麼道的作用,就會「效果」出來在你的身上。

換言之,人和道的作用之間,是有某種實踐論上的「互動式」「對話式」的相關性作用,傳統的術語是「體用」關係;
而不是如同與「大自然」的關係,是不可更動的。

王淮案:
此全為狀道之辭,所以喻「道」之體用也。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是生成論,亦即道的「作用模式」,「遠」與「反」,就是「反者道之動」,或著說,「物極必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與道的關係是「體用關係」,是有某種交互作用的相互關係,所以「王居其一」,即,人也是道的運作模式中,結構中的必要份子。
所以,「修行」才有可能。這是修行作用理論上的必然性之論述。
人的「修行」,可以影響自己,也可以改變社會人文面的外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指的並不是「大自然」的那種自然,而是人性內在的 「自然」。

因之如此,所以「感通」這二字,才能在古典學問中有意義,而我們在自己的生命運作中,也的確能感受某種「感通」之發生。

感通之當下作用,讓人越出自己,讓人有超越自己之可能。所以,人才有修行之本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