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4日 星期日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5)2018/03/05 卷上第二十七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5)2018/03/05
卷上第二十七章/臺灣商務(初版)

------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這章我是在很害怕的心情之下進行「強解」的。先說一下。

之所以如此,乃在於很難用合理形式邏輯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把「意思」呈現出來。

但,這樣的章句,你是不是能有一點小小的體會,這體會是從「文字」裡而再帶出去的某種意在言外的體會,往往是你讀老子一書是不是能有點味道的某種測試紙。

邏輯上這顯然是不通的句子,例如「善行無轍迹」,這怎麼可能?
任何行為必然留下軌跡,沒有軌跡就一定是沒有任何行為。怎麼有可能是:沒有留下軌跡的行為呢?

老子中,這不是對外在現象的描述,而是藉由外在現象的描述來說明一種屬於「道」行的「行為中之心思活動狀態」。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是對應者如下的心理狀況:
「無為而自然」、「不言而自化」、「無心而自得」。p110

釋憨山曰:「
聖人忘機特物,有霸群生。然以道為密,不設網羅,而物無所逃」。p111

這裡的關鍵是,不要強用自己所「聰明」,而是「觀」「照」局勢之變化。
「照」,不是推理,不是厲害的推演,而是一種對局勢之「直覺」,或「單絕純注意」。
注意,局勢要先有,人只是「觀照之」於局勢;
而這種直覺是修行歷練後的某種「非神格化」的先驗直覺。所以是「明」。
局勢在先,觀照在後,所以是「襲」「明」。

你相信,你有一種不用推理,只是「觀照」這樣的一種「認識能力」嗎?

釋憨山曰:
「不過承其本明,因之以通其蔽身」。
「莊子庖丁游刃解牛,因其固然,動刀甚微,劃然已解」p
1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