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9)2018/03/09 卷上第二十三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9)2018/03/09
卷上第二十三章/臺灣商務(初版)

------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天)者,同於失(天)。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我年輕時讀老子,
第一次,這書中有一句話,就這麼的讓我內心敞亮了起來,就是這章。

之後,我就知道,我找到去理解老子的基石了。

讀古典就是這樣,必須在不斷的忍耐與承受中,找到那讓你心中敞亮開來的第一句。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就是這句。

對啊,飄雨與驟雨,是一種形容詞,形容某種忽來乍到的強烈心情、情緒和行為,
正如同下大雨不會下「一整天」,雨愈大,下的時間愈短。
那麼,人生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老子的比喻是不是合乎人生事實的現象發展呢?
我第一次有感受了。

所以,希言,自然。

生命有其「道」,也稱之為自然,我也稱之為「客觀性」。
生命從來不是你想如何就去如何,
更多的是,
你想如何以後,有些「後續反效果」是必然會來的。
這你有感受嗎?

所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天)者,同於失(天)。」
既然,道具有客觀性,那麼人的主體能動性與這種道的客觀性之間,其關係模式又是什麼呢?
如上。

傳統概念中的「體用」就是如此。
感受到了客觀性,你願意去讓自己的生命散發出那種客觀性嗎?
那種客觀性,也是你生命中本來俱有的,正因為也是本來俱有,所以才能談「感通」,感而遂通。
讓客觀性在你生命散發出來,也只是讓你的生命散發生某種「俱有客觀性」的生命自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