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61)2018/03/13 卷上第二十一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61)2018/03/13
卷上第二十一章/臺灣商務(初版)

------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

這是對「道」做某種進一步描寫的文字。文字很美,但大概難真的能夠理解。

應說,古人,對於「理解」的定義,是和我們目前不同的。

古人是,用一種比喻,透過這種比喻讓你有感,讓你可以因之而可以據之而行動或規畫,這就可以了,就是理解。

我們受現代科學影響,大概凡事都要「數學化」,用數學化的方式來表現出來,能用數學化的方式來推理出來,才能算是「理解」。

有些事,是無法被數學化出來的。例如,美。

道,亦然。因為,數學化是「道」一種可能呈現的形式而已。

但, 既是談「道」,那基本的原則就是對某種「同一性」是有所期待的。再來的問題是,這同一性如何被理解?如何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古書往往不會直接描述道,因那是不可描述的,而往往是用某種作用後的經驗現象,讓你來「藉由此」而體悟「道」的作用。

從作用中,來感受來思考,你和道的關係。所以「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是(王淮案)言:
真人之容貌寂寞恬淡,深不可識也。p89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這幾句是說,
本質是無法被言說的,只能透過其作用後的經驗現象來肯定道之作用和存在。象,物,情,信,準此。

如果你因之而對道的「同一性」有某種感受,你理解到,你感受到,去「依」著道而行,是更好的指南。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但你會問,人呢?人的主體性呢?是不是不見了?
來,只有人,才能體道。
這就是人的主體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