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66)2018/03/20 卷上第十六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66)2018/03/20
卷上第十六章/臺灣商務(初版)

------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

這是老子對於「人」如何可能體道的「方法論」的另一種表述。

提出方法,說明了過程,論述了後果成效。這是實踐學(修行,功夫)的表述方式。

「致虛極,守靜篤。」
這是實踐學的方法上的總綱。在這綱要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因為個人根器不同。

王淮案:
「致虛極,守靜篤」兩句,蓋修道者「明心」之工夫也。…唯有吾人之心靈虛靜而清明,然後才能夠悟道(知),亦才能夠體道(行)也。p68

換言之,心,必須在特定狀況下,才能對某種特定的「原理」進行認識理解之可能。

「致虛極,守靜篤。」是老子一書所要求的,人要才實踐而致的特定心靈狀態。如此,對「道」的理解,以及理解之後的遂行,才有可能。

以下的說明,是對「道」這種要被認識之物的一種總體式描述: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

也就是說,虛靜的心靈狀態下,你就有能力可以去感受到,親自的去感受到,道的這種運作特性。亦即道的規律。

道家強調「體用」。各種現象(用)的背後,其之所以是如此現象的那個運作模式是什麼,就是體。

但,這體,卻不是「理智」認識的來的,文字的表述,只是描述而已。而必須是某種感受,直觀而來。你會當下依之而行動的某種感悟之理。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幾句,說明了,依道而行的效果,或者說,後果。

來,
想辦法真的讓自己「「致虛極,守靜篤」一陣子,然後你就會感受到:奇怪,有某些道理你以前怎麼會無法感受而理解。

這些道理是如此的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