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3)2018/03/01 卷上第二十九章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導讀 (53)2018/03/01
卷上第二十九章/臺灣商務(初版)

------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人,活著,永遠活在二難之中。總是在兩邊交迫的矛盾之中,總活在這邊也有道理,那邊也有道理之中。

道家亦然。

雖是去私、無為,但,人活著就是在「人世間」,就是要有抉擇和判斷,那麼,如何呢?

「不得已」。這是道家的「有為」理論原則。

不過,這世上,人人都說是因為「不得已」而做某某,不是嗎?

是真的不得已,還是某種欲望,只有當事者知道。
但,「天道好還」,什麼心態,自有什麼後果。

所以,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天下神器,「不得已」而為之。一有私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這是道德訓示嗎?還是說,這是歷史社會必然的原理,會有真實的作用產生呢?

這無法用類似自然科學的理論性效果證明,但是,如果你愛讀歷史,史跡班班。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這是老子藉由自然界的描述,來說明「歷史社會」之運作也有某種客觀性的原則。
即上面所說的「不得已」,「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即是歷史社會的原理,亦即,人,很容易在自然的狀況下,就會不知不覺的自然走入「為」或「執」。

如何最大可能的跳出這種人性的迴圈呢?「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如此,人才能有這樣的一種「性質」或著說「性格」「德性」出來:
(王淮案)
在「德」與「智」兩方面呈現此種兼容並蓄之精神,對於事物永不偏執。p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